工艺门

女皇故里广元,藏着哪些宝藏非遗

发布时间:2022/7/28 18:09:41   
广元,女皇武则天的诞生地是“三国文化”的主阵营也是“川陕红军文化”的发源地说不完的奇山异水道不完的传奇历史一张张文化名片把这片广袤而博大的土地装点得如此多娇古蜀道上的松宁桥摄

曾军剑门关广元凤凰楼剑门蜀道、女皇故里广元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有着绚烂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花石刻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白花石刻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即有白花石刻“铁笔斋”。改革开放后,白花石刻陆续选送到日本、香港、加拿大、美国、圭亚那、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展出。年,四川广元白花石刻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花石刻代表作《苏武牧羊》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白花石刻的主要特点是因材施艺,根据石料自然纹理,雕刻成形象生动、色彩分明的艺术品。从选料开始,到下毛坯、构思、打花坯、精雕,完成一件白花石刻作品,要经过几十道手工流程。青竹淡月白花石主要产自利州区荣山镇与旺苍县交界处,广元周围约六七十公里以内的大巴山中也有发现。这种石料质地细密光润,在猪肝色的石块中呈现白色、灰白色的石层,石料坚硬,雕刻难度也非常大。由于白花石条纹不定,使得雕刻工艺极为复杂,有时雕刻的图案还会随着颜色、纹理的变化不断修改。春深图“石”因奇而美,“雕”因巧而珍。白花石的每一丝纹路、每一尊造型,都离不开艺术家的一刀一錾。千百年来,美丽的白花石刻艺术,一直在民间艺人灵巧的双手中低吟浅唱,在悠长静谧的岁月里散发芬芳,在文化遗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剑门雪霁麻柳刺绣心灵手巧的时代印记从古到今,各类绣品一直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李白有诗“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的“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都是对刺绣的咏颂。毋庸置疑,麻柳刺绣作为一门艺术技能,渗透了无数麻柳绣女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望。麻柳刺绣以主产地麻柳乡得名,是广泛流传于朝天区、麻柳、曾家、李家、临溪、朝天一带的民间刺绣。麻柳刺绣图案纯朴精美,手工技法较为传统,体现着麻柳先民们的心灵手巧,时代印迹明显,地域色彩浓厚。麻柳刺绣是非常讲究的,绣娘在绣制时不使用底稿,通过数底布的丝线,来确定刺绣图案的大小和位置,体现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麻柳刺绣也没有固定的书本,多由亲族手口相传,以针为笔,以布为纸,将麻柳刺绣代代延续。绣品的选材多来源于生活,取材多样,内容丰富,山水树木、虫鱼鸟兽、人物花草皆可入绣。绣品丰富的题材,蕴含了美好的寓意,极具有装饰性的图案,更突显了麻柳刺绣的精美。麻柳刺绣制作的精美绣品,多次出现在舞台和秀场,并为人们所喜爱。在当地学校课堂,还专门编印麻柳刺绣乡土教材,并开设麻柳刺绣相关课程,让学生们了解麻柳刺绣,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年6月,麻柳刺绣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两度作为国礼送给外宾、携手白叶一号走进人民大会堂……它的荣耀不计其数。高观皮影双手对舞百万兵高观皮影是唐明皇幸蜀时,由宫廷乐师传播并遗留在剑门山区的一门民间艺术。两百多年来,经过剑阁乡土艺人深层加工精湛制作,将其民俗化、地方化,逐渐形成如今具有剑门山区特色的民间表演形式。唱腔以川戏为主,至今仍保留有根据传统川剧和惩恶扬善的民间故事为题材,改编而成的节目六十多部。年,高观皮影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表演《观音救苦》高观皮影的皮雕“影子”采用小黄牛皮为基本材料,经过泡硝等若干个环节制成薄、软、亮的皮影。雕刻刀法细致、精巧、线条流畅分明,雕刻出的人物容貌、衣袍、装饰都非常形象生动,特别是武生武旦的铠甲、袍鞋,雕刻精美、线条流畅,是皮雕艺术之最。高观皮影现存的部分皮影,最早的为清光绪年间所制高观皮影省级非遗传承人母培德,传承了多件“影子”,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人、神、兽形象皆有,兵器、公案、景物俱全,均雕刻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特别是清代遗存下来的人物头子雕刻极其精美,形象流畅,表情生动,让人叹为观止。在岁月的洗礼下,这些造型夸张的“影子”色彩艳而不俗,放到现在,依然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和观赏价值。高观皮影部分头像和人像,表情异常生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高观皮影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因为母培德及其祖辈两百多年的家族传承与坚守,为高观皮影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让高观皮影这一民间艺术虽历经沉浮,却一直生生不息。高观皮影省级非遗传承人母培德传承人母培德(右)和魏术清正在表演皮影戏唤马剪纸指尖上的民间艺术“山剪河,桥剪江,树枝儿剪月光;哥剪烛,灯剪窗,妹娃子剪鸳鸯……”如何用一张红宣纸表现出多彩的世界,广元苍溪的省级非遗项目“唤马剪纸”,或许能告诉你想要的答案。苍溪县的唤马镇,是有名的剪纸之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北方剪纸粗犷,南方剪纸典雅,而唤马剪纸集南北剪纸特色于一身,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载誉海内外。“唤马剪纸”缘起于三国时代,相传三国蜀将张飞路经广元,在唤马溪边呼唤丢失的坐骑时,其随从用手中废纸撕扯成“马”的形状,并丢到溪边,被唤马镇的百姓拾起,后逐步演变成剪纸技艺流传至今。唤马剪纸从汉代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灵巧的手,一幅幅山水田园画、乡风民俗画,便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唤马剪纸是唤马镇民风民俗的结晶,是唤马人精神文化的体现,是记载川北社会发展的典籍,是唤马人心中质朴的浪漫。唤马剪纸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粗中有细、拙中有巧、媚而不俗,艺术表现通俗、亲切,带有浓郁的川北乡风民俗特点,题材广泛、构思奇巧、风格明快,是从老百姓生活中走出的艺术。唤马剪纸年便被录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剪纸艺术,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勤劳聪慧的唤马人,用精美的剪纸艺术描绘幸福美满的生活。剑阁杨村傩戏传统戏曲“活化石”傩戏是一种集祭祀礼仪与戏剧艺术为一体的、宗教色彩浓厚的民间戏剧。在剑门山区主要以阳戏、庆坛戏、说裸傩三种形式存在。剑阁杨村傩戏,是以阳戏为主,兼有因遇灾急瘟疫或求取吉利保佑的“庆坛戏”和送财喜、劝农桑的“说裸傩”等内容在内的、独具剑阁地域特色的巫门道教傩戏,因其仅在剑阁县杨村镇及其周边得以一枝独存、完整保留,故名之。据传:隋炀帝杨广为了与民同乐,下令组建戏班,自娱自乐,人们以皇帝之姓为名,最初称其为“杨戏”。后来因道教符箓派有阴教、阳教之分,称阳教为“巫门”。故又称其为“阳戏”、“阳教”或“舞(巫)阳花戏”。出五虎上将杨村傩戏演出的特点是法事、戏剧同台并进,法师作法与演员表演相互协作、交替而行,并且把一些法事作为了表演的内容。杨村傩戏的法事部分唱腔以神腔(端公调、裸傩腔)为主,戏剧部分以灯调为主,花戏部分则分别按照川剧的高腔、胡琴、弹戏等唱腔来演唱。音乐伴奏除了锣鼓、牛角号等法器和唢呐、胡琴等乐器之外,更多的时候是人们以口念“啷当调”充作“肉胡琴”来作为唱腔的过门或音乐伴奏,显得十分诙谐幽默。作为“酬神娱人,而按照巫傩仪轨去表演带有故事情节舞蹈的文艺形式”的杨村傩戏,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故事情节比较完整的剧目,进而推动了包括歌舞、花灯等在内的剑阁地方戏曲发展,乃至成为了川剧等传统戏曲的活化石。五虎将脸谱羊岭传统布艺童帽九子八进士的千古佳话羊岭传统布艺童帽起源于清初,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且有一段“九子八进士”的典故。古蜀道上的青山驿,在唐宋时期,曾是北上秦陇之要道,苍溪史上唯一的状元王樾就生于此。王樾之侄王绩,为进士,因父生病离世,他随母护送父亲灵柩回到青山,继而辞官在家,从此躬身耕作,尽心侍奉母亲。尽管不再为官,王绩却将自己的九子一女皆培养成才,“九子八进士,一女入皇宫”,成为千古佳话。王绩的后人在弃官随父告老还乡后,于今羊岭庙坝村定居,筑大厦五十楹,取名“石城”。山堂洁净,礼聘塾师;教课子弟,传授刺绣手艺,这就是羊岭布艺童帽的起源。六十年代以前出生在农村的儿童,几乎人人都戴着这种帽子,一时风靡整个川北地区,剑阁地区尤为显著。不论性别,只要是小孩子,头上都戴着羊岭布艺童帽。历经几百年,羊岭布艺童帽制作技艺在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背景下,靠手把手、人传人的方式传承下来。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心灵手巧的传承人们,羊岭布艺童帽才得以传承到今天。如今,羊岭布艺童帽传承人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传统的文化元素与现代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利用景区和网络宣传,让羊岭布艺童帽得到不断传承与发展。品广元好山好水游剑门蜀道风光让美好在时光中传承让非遗闪耀时代之光一起来广元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吧

—END—

素材来源:广元市文广旅局、四川非遗

●成都大运村长啥样?高清组图来了!●寻春色,赏花海,踏青正当时●简阳,成都东边的千年古城●踏青何必远方,九皇山邀你漫步森林!●今日清明|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21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