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本文转自:南湖晚报

四年举办一次,连续两次“花落嘉兴”——

全省巧匠奉上工艺美术盛宴嘉兴入围参展作者有九位

  N顾晓红摄

  N晚报记者韩瑜超照片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提供

  近日,第七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活动暨推荐作品展在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秀洲农民画馆举行,嘉兴共有9位德艺双馨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作品入围。

  嘉兴传统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海宁硖石灯彩、桐乡书刻、嘉兴竹刻、南湖船模等都在业界享有盛誉。工艺美术产业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嘉兴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特色产业。

  共享工艺美术盛宴

  “最喜欢我们的海宁硖石灯彩《会源良宵》,亭台楼阁精致细巧,戏台上的演员表演惟妙惟肖,体现了江南小镇一派和平安宁的民生景象。”参观者嘉兴市民李建红告诉记者。这件长为1.2米、高0.6米、宽0.45米的硖石灯彩作品吸引了不少观者驻足,《硖川良辰》也同样引人入胜。

  从12月10日开始,为期3天的推荐作品展给禾城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本次推荐作品展展示场馆约平方米,将集中展示约件(组)雕刻、陶瓷、综合系列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有嘉兴本土的抽纱刺绣、工艺编结、工艺织毯等作品参展,也有享誉海内外的青田石雕、东阳木雕、龙泉青瓷等浙江传统文化艺术经典作品,从各角度、各方位展示全省各地工艺美术精华,展现新一届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综合技艺水平。评审活动还通过专家评审、作品展示、社会公示等一系列规范程序,确定新一批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此次盛会代表了浙江工艺美术界的最高水平,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活动已经连续两届花落嘉兴,这在浙江省级大师评审史上尚属首次。”嘉兴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长胡金龙说。

  据了解,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活动作为全省工艺美术高端人才培养与品牌建设的重要平台,自年开始,每4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6届。近年来,嘉兴工艺美术产业的门类、规模、人才和技艺水平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工艺美术行业涵盖了工艺绘画、民间工艺、雕刻工艺等10多个大类个品种,共有国家、省、市三级工艺美术大师近百位。

  据悉,年,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保护、挖掘、整理开发蓝印花布,使得百年老字号重放异彩,总经理哀警卫更是拿下“国大师”称号。此外,海宁市硖石灯彩有限公司被评为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重点企业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

  一把刀刻出“古”与“潮”

  在这次作品展上,嘉兴非遗项目——木雕书刻传承人华云其的几件作品颇受好评,尤其是他刻在8块尺寸为厘米×36厘米木板上的明代书法家丰坊作品《逍遥游》,恢弘而隽秀,让参观者赞赏有加。

  年出生的华云其是桐乡乌镇人,年到东阳拜师学习雕花,从此与雕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到炉头插队落户,呆了9年。”华云其学的雕花手艺在农村有了用武之地,那个时候,人们结婚用的新床都要雕花,他平均每天赚5元钱,这个收入在当时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都在改变,慢慢地,西式床代替了需要雕花的传统中式床,华云其就开始帮人在三合板上刻花,作为房间的装饰。年,乌镇修缮茅盾旧居,华云其的同学兼好友、书法家张柏年邀请他帮忙刻一块四字匾——“茅盾旧居”。“那是我第一次刻字,技艺方面还比较生疏,刻了足有一个多星期,那时便对刻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华云其说。

  华云其边刻字,边自己琢磨,从年至今,他的刻字技术不断精进,他的书刻在嘉兴随处可见,如赵朴初书写的丰子恺漫画馆匾额、沈曾植纪念馆匾额,还有湘家荡和梅花洲等景区的牌匾等。

  华云其把书刻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刻出“古”与“潮”。“传统刻字集刀法、雕刻、工艺装饰为一体,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不仅要研究书写的特征、领悟书法家的风格和意境,也要蕴含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审美观念。书刻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再创作。”华云其说,这是他从40多年书刻实践中感悟到的。

  刻字最难的是构思,精益求精的华云其每刻一件作品前,都会先去了解书法家的风格,查阅他们留下来的作品,再反复研究,并不急于开工。华云其还饶有兴致地向记者展示了他案台上自己做的刻刀,“这是最小的刻刀,外面买不到的,是我自己用缝纫机上的针做的。有时刻一个字就要用到十几把刻刀,根据字的变化和笔画的规则,酌情使用。”有的时候,华云其会为了斟酌一个字的一个笔画而茶不思饭不想,像走火入魔一般。

  慢工出细活的华云其已经将多位书法家的代表作刻到了木板上,有宋代书法家米芾、明代书法家丰坊、清代书法家沈曾植、近现代书法家吴昌硕和张宗祥等,他获得了“桐乡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雅号,是嘉兴首批非遗项目——木雕书刻的传承人,还被授予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称号。

  如今,华云其有十来个徒弟,年纪最小的20多岁。“我非常希望看到年轻人加入,他们愿意学,这门传统技艺就能发扬光大。”华云其说。年,30岁的姚浙拜华云其为师,开始学习刻字。师傅一开始给了他一块很硬的板,让他刻一个繁体的“乐”字,他刻了一天,满手是水疱。姚浙自然明白师傅的用心,只有自己真正喜欢才能走下去。

  “引导更多年轻人来学习、体验、传承,唤醒镌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让更多年轻人、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去体验美,最后达到创造美的目的。”华云其说。

  一束灯火照亮古今

  “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浙江海宁的硖石灯彩造型丰富,工艺精巧,早在唐代已誉满江南。年,硖石灯彩还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宁人张峻伟今年60岁,在这次作品展上亮相的作品《会源良宵》足足花费了他一年多时间制作而成,工艺与光源的巧妙结合,达到了玲珑剔透的逼真效果,让参观者大叹精妙。

  “我是海宁硖石人,从小对绘画及手工感兴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硖石灯彩大师胡金龙,后师从胡金龙老师和沈祖生先生。”从业余到专业,张峻伟一点点掌握了硖石灯彩制作的8字工艺技法,即“针、拗、结、扎、刻、画、糊、裱”。

  “就算没有灯,灯彩也是工艺品,尤其是灯片,这项技艺是硖石灯彩独一无二的地方,需要经过绘画、刀刻和针刺等手艺打磨。”张峻伟沉下心来学艺,目前已是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拗好铁丝骨架、针好画片、刻上文字……灯彩艺人张峻伟对硖石灯彩的制作手艺早已烂熟于心,他一只手拿起灯彩的骨架,另一只手拿起毛刷仔细地、轻轻地在铁丝上涂上糨糊,再将精心制作的针刺画片粘上去,看似简单的一个步骤,融合了灯彩艺人付出的大量心血,光是画片上密密麻麻的针孔,就要扎上一天。“做灯彩考验耐心,制作完成后要保证不漏光,还要能展现硖石灯彩的精致、文雅的独特魅力。”张峻伟说。

  硖石灯彩是有温度的艺术,它从汉唐的繁华盛世中走来,一束灯火历经几千年的洗礼,点燃几代传承人的希望。“从结构造型的构思、合适的画面到文雅的词汇诗句,都在展现着灯彩艺人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张峻伟制作的摆灯、吊灯、坐灯、宫灯都有自己的特点,也在硖石灯彩中亮起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硖石灯彩是不断发展的艺术,作为民俗文化的载体在千年更迭中,探求雅与俗的和谐相融,展现出了别样的文化风韵。始于初心,贵于诚心,臻于匠心,勇于创新,这是非遗文化传承的精髓,张峻伟期待这份艺术与匠心能被带入更多领域,推陈出新,继续传承发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4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