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前景 >> 赏精品工艺览大师风范
在南昌工学院内,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这是一座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建造的专题博物馆,也是目前与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并列为欣赏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两大博物馆之一。
立秋过后,天地澄清,草木葱郁,暑热依然。在阳光照耀下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古朴高雅的建筑风格透露着沉稳大气的气质。在南昌工学院盈盈书香的浸润中,她们彼此成就,相得益彰,以非凡的魅力,吸引着游客接踵而来的脚步。
一
走进这座博物馆,只见大师作品云集,大美集萃。博物馆一共有7个展馆,分别是陶瓷工艺馆、雕塑工艺馆、织绣印染工艺馆、金属工艺馆、漆器工艺馆、综合工艺馆和第七届大师工艺馆。一件件大师精品力作或唯美高雅、或技艺高超、或意蕴生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令人目不暇接。
《周礼·考工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历史对工匠的崇高敬礼,使得这些能工巧匠们,用热情与专注,以生生不息的传承,探索出巧夺天工的技艺,创作了大量工艺精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时代的能工巧匠,继承了传统技艺的薪火和荣光,在守护古老工艺历史的同时,又在传承中创新,使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青春,呈现出新时代工艺美术的辉煌。
“自年至年,国务院有关部门分八届组织评审出位在工艺雕刻、工艺陶瓷、工艺印染等11大门类取得重大成就的手工艺人,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其中第一届为‘工艺美术家’)。”南昌工学院副校长陶也青告诉记者,学院设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其宗旨就是为了存留大师档案,抢救珍稀技艺,呈现经典作品,传承民族瑰宝。
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看到一个或若干个大师的原作,便属幸运;但若要一览众多大师的作品,几无可能。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似可圆梦。
二
预设的灯光,为每一件工艺品勾勒出唯美的造型和轮廓,连明暗的过渡、深浅的变化和恍惚的投影都令人如痴如醉。它们就像凝结着工匠精神的专注眼神,一往情深地凝视着那些被大师定格下来的最终造型……
博物馆内一幅《金鱼漆盘》漆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件名字普通的艺术作品,曾经得到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的厚赞——“气死猫”。
《金鱼漆盘》的作者是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郑益坤。想画出能“气死猫”的金鱼,需要极高的造诣和极致的匠心。
从材料的准备开始,就不容任何疏忽。调漆后介入比例精确的油墨,使画发亮,过滤时更须小心,不能沾染一点杂质。作画手法更有讲究。为了让漆层更薄,郑益坤不以笔作画,而是手指拍染,以自身积淀的技术和经验,拿捏着恰到好处的力道。要做到这些,必须保持创作空间的纯净。数十年来,郑益坤始终恪守一个原则——在他创作时,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工作室,因为他不能容忍一粒灰尘掉入画中,也不能听到一丝杂音。灰尘会破坏色彩,杂音会使他分神,影响那些需要极细致的手法。
这样的工匠精神还体现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身上。
“李博生制作《南海潮》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都给我们实时拍视频,征询我们的意见,因为好的作品不光要有大师的灵感,也要结合博物馆的特色,这令我们非常感动。”南昌工学院校团委副书记吴庭芳告诉记者,一个好的作品从构思到最后完成,可能耗时一年或者是好几年的工夫,这些都需要大师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创作出的不仅仅是一件又一件的精品,更展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与创新,一年又一年的沉淀与坚持。所以我们办博物馆不仅仅是为了收藏作品、保护作品,更希望通过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让青少年得到美的熏陶,受到工匠精神的洗礼,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作用。”陶也青如是说。
三
徜徉在博物馆内,眼前的工艺品都是大师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们被寄托于一种永恒的体验和情感之中。我们望着它们,它们望着我们,仿佛是久未谋面的故人,只是在眼角眉梢或者某个特别的位置,我们还能感觉到那恍若隔世的一腔衷肠。
雕刻大师翁耀祥在牙球镂空雕刻、人物雕刻、花卉雕刻、细刻工艺、拼镶工艺等方面掌握了一整套的技艺,其中牙球最高纪录为镂雕57层。作品《龙凤呈祥》精巧别致,雕工精细,历时半年,立体圆雕,顶部托一牙球,其内镂空雕刻32层,由大而小,由里及外层层相套,并逐层镂空,每层厚薄均匀,每层球周身均规整地镂空雕刻密密排列的花纹装饰,层层都能转动。大师别出新意地将“翁”字雕刻于球内最外一层,寄予了“翁家蛋”技艺能长久传承下去之意。
作品《春潮》中,虾、蟹的内脏清透可见,栩栩如生,彰显了作品“春湖带雨晚来急”“纳纳春潮草际生”的艺术魅力。角雕大师白耀华采用了写实手法进行雕刻,选用了形态奇特、酷似波浪的野生羊角制成浪状底托,采用角质色泽与虾、蟹相近的白水牛角制作虾、蟹,充分利用牛羊角的形态、色泽、角质等特点,致力于形神兼备的完美统一。
…………
在展馆的出口处,记者看到一旁的文创区里文创产品琳琅满目,静待游客的挑选。马克杯、棒球帽、书签、私人订制扇画书法……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工艺精品以颇具创意又接地气的方式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这些走红校园的文创产品,全部出自学生之手。”见到我们惊讶的表情,陶也青解释,“让学生参与文创,从中表达对生活、对学校的热爱,是学校创新美育路径的一种探索。目前学校已开设工艺美术课程,让学生在课内课外收获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体会,可以为他们的未来带来更多可能。”
□江西日报首席记者毛江凡记者张衍实习生艾胡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