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前景 >> 局运来时易转身那些像人名的武汉老字号,每
明清时代,汉口以商名世,九分商贾一分民,“惟贸易是视”。在这“天下四聚"之商业中心,为满足居民衣食住行的需求,自然也少不了百业匠作。武汉地区陆续出现了一批有特色且工艺精湛的手工业作坊,诸如叶开泰的中药、罗天源的帽子、汪玉霞的糕点、何云锦的鞋靴、洪太和的丝线、曹正兴的菜刀、牛同兴的剪刀......这些早期汉货精品的代表虽然大多已消失在大浪淘沙里,但汉派江湖依然留有它们的传说。
叶开泰:坐看汉皋繁华三百年
真正见证过汉口繁华身世的,如今恐怕只有叶开泰了。
汉口成镇始于明中叶;叶开泰的招牌,创于明朝末期。它曾位列全国四大中药店,与北京同仁堂、广州陈李济、杭州胡庆余齐名。昔时三镇市民笃信叶开泰,“叶开泰的药,吃死人都是好的”。
叶开泰中医药博物馆明崇祯十年,安徽寒士叶文机只身在汉口河街的鲍家巷悬壶应诊,挂起叶开泰的招牌。招牌隐含“叶家所开药店,有补国泰民安”之意。明末战乱,岳阳一带疫病流行,叶文机广施药剂,救助难民,得到驻军简亲王的赏识,对其多有照拂,加上子孙勤谨,叶开泰逐渐在汉口有了些声名。
叶家第三代叶宏良在叶开泰的发展史上是个关键人物。他深谙官商一体之妙,他认为单靠经营无法持之以久,必须借助超经济的力量。在他的规划运筹下,其子叶松亭科举入仕,官至光禄大夫,激励了叶氏子孙后代的从政热情。
道光年间,叶家出了“家族中最光荣的人物”,他是封疆大吏两广总督叶名琛。凭借叶名琛这笔无形资产,叶开泰招牌的含金量陡增。叶名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兵败羊城,为英人掳往印度,饿死以明志。尽管时人谓名琛为“古人所无,今人所有”,然守大节、秉正气、轻生死的举动仍值得钦敬。
叶名琛坚守气节为叶开泰无形资产武汉市民敬重叶名琛的凛然大义,感佩养育出忠臣的叶开泰,因而对叶开泰更是钟爱有加了。时任叶开泰掌柜的是叶名琛之弟名沣,他痛斥洋人与洋货,大倡国货。他捐资在汉口三皇殿重修药帮会馆,组织汉口药材行。三皇殿落成那天,他为其嫂叶名琛的遗孀汪氏做寿,在三皇殿大演三天,轰动三镇。
叶名琛的生死荣辱,成就了叶开泰如金似玉的招牌。然而,更纯的成色却是产品、质量、信誉与服务,这是叶开泰成为武汉三镇中药行业魁首的根本保证。叶开泰的丸药素著声誉,靠的是精选剂方、精选原料、精细制作的传统。光绪年间,叶开泰跻身于全国四大中药店之列。最盛时年营业额约值铜钱0万串,占武汉同业总量的1%。到辛亥革命前,除药业外,还广置房产、地产、古玩字画,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室。
汪玉霞:由茶叶到美食的老字号
明清时期,“五方杂处,百艺俱全”的汉口,徽商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正街的商人一半是徽商。徽商以经营盐业、茶业、米粮、布匹、药材、典当、文房四宝为主,其它行业行商坐贾兼而有之。
徽州会馆(即新安书院)徽商在汉口的地标年,安徽休宁布商汪士良的小妾蔡玉霞在汉正街灯笼巷口,创办了一家小店,用夫姓和自己的名字取店名为“汪玉霞”。一开始,“汪玉霞”主要经营安徽茶叶,后来兼营食品。蔡玉霞掌中有朱砂,长辈赞有聚财旺夫之相。但红颜薄命,蔡玉霞经营“汪玉霞”年即不幸撒手人寰。小店几经周转,后传入汪士良的长孙汪国柱手中。汪玉霞后来成为汉口食品业的翘楚,与汪国柱的传奇经历是分不开的。
除了茶叶,汪国柱还兼营桐油贸易。年,清廷为剿灭白莲教起义,封锁了长江中游航运,许多桐油商坐困九江。汪国柱从担任九江关监督的祖父故交那里拿到了“短暂解封”的内部消息。他将众商人视为烫手山芋的桐油悉数收购,趁几天后短暂的解封期,将桐油运往短缺的江浙一带,高价售出,一举暴富。
之后,汪国柱在休宁老家置田产百亩。从安徽回到汉口后,他开设当铺6家、衣庄72个、食品油号28个,总计16个门面。
这一时期的“汪玉霞”的营收对汪家无足轻重,汪家也没指望小店有多赚钱。在汪国柱的安排下,每到年关,“汪玉霞”便成了汪氏企业的聚会之所。16个店铺掌柜到“汪玉霞”吃团圆饭,论资排辈,灯火通明,热闹非凡。而来“汪玉霞”谈生意的客商,都喜泡上一壶茶,再点一份糕点,生意往往就在这种汉派"工夫茶"的漫聊中谈成了。
后来,汪家的茶叶、桐油生意越来越难做,“汪玉霞”的经营方向索性彻底改为甜品糕点。“汪玉霞”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雇工生产酥糖、碱酥饼、杂糖、芝麻糕、绿豆糕、酥京果等食品,闻起来很香,吃起来“绝酥”。特别是其绿豆糕,工艺考究,入口清香甜美,糕点重油重糖,很符合当时的大众口味。
汪玉霞一直在长房手中,直到民国时期,汪玉霞的发展到了第六代,汪玉霞老号分为“雨记”“为记”两号并存并行发展。其市场占有率、信誉度及营业额,都驾乎同仁之上,名噪三镇。
曹正兴:菜刀江湖被人遗忘的传说
“曹正兴”的创始人曹月海是黄陂人,年轻时到汉口为人挑水谋生,并跟人学习打铁。汉口的街头巷尾有不少黄陂铁匠,不久,曹月海托保赊购黄陂帮铁铺的菜刀,在襄河沿岸集家嘴一带贩卖。当时汉口有民谚:“汉皋遍地是黄金,局运来时易转身。盐豆花生野鸭子,发财一半是穷人。”机会有的是,就看你怎样把握了。
年,曹月海和侄子在集家嘴附近架起了一盘红炉,靠沿街打铁维生。因在正月里开业,取名为“曹正兴”,期望生意兴隆。曹家叔侄创业初期生意并不好,打好的刀卖不出去,他就送到肉案上请屠户们试用,用得好再收钱,不好分文不取。由于曹月海打制的菜刀工艺讲究,质量过硬,渐为屠户所喜爱,生意逐渐有了些起色。
曹月海最初行炉打铁有积蓄后改为定炉他根据湖北人喜爱煨骨头汤的习惯,锻打出一种前薄后厚,前切后砍,切砍兼用的锥形板式菜刀。这种多用途的菜刀一经面市,就备受用户的欢迎,行销市场。不到三年,曹月海有了一定的积蓄后,改行炉为定炉,在河滩旁盖一草棚,正式将自己的作坊定名为“曹正兴刀铺”。
年,曹家在汉口张美之巷正式挂起“曹正兴刀店”的泥金大字招牌。以“钢火纯正,货真价实,夹灰卷口,包掉回换”为招幌广告。新店地处闹市,加上行销有年,生意十分红火。他们在操作上总结出一套独特生产工艺,形成了曹正兴菜刀“刚柔相济、刃口锋利、切姜不带丝、切肉不带筋、剁骨不卷口”的特点。更主要的是恪守信誉,经营有方,“曹正兴”一跃成为武汉三镇数得着的大刀店,省内及邻近的湘豫客商纷纷慕名前来采购。
“曹正兴”的生意如日中天,时称“北有王麻子,中有曹正兴,南有张小泉”。在刀剪江湖,“曹正兴”成为绕不开的传说。
曹祥泰:从水果铺到肥皂大王
“曹祥泰”的创立者曹南山(~年)幼时读过两年私塾,18岁丧父,在邻里的资助下,他在武昌街头炒豆叫卖。凡遇买者,曹南山另抓一把散豆相赠,因此得别号“曹大把”。年,“曹大把”带着二弟在武昌长街新街口开设水果铺,以“曹祥泰”为店名。
次年夏,阴雨连绵,西瓜无人问津,但曹料定久雨必晴,晴后必热,他低价购进两船西瓜。不久天转晴热,又值“秋闱”,各州县考生云集武昌,西瓜价格猛涨,两船西瓜销售一空,获利颇丰。于是曹南山扩大水果店,经营杂货、炒坊,生意逐渐兴隆,不料炒房失火,店中财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内有价值多银元的代销香烟,烟本霉变,事先议定退货未及,甲方提出略付损失了账,曹仍如数付款,甲方觉得这人能处,遂借银两助其恢复经营。
“曹祥泰”重视信誉和商品质量,货价跌在人先,涨在人后,业务日增,成为武昌大店,武昌城内及土地堂、流芳岭、五里界、鄂城、葛店客商都来店批货。至清末民初,“曹祥泰”设有福记杂货店、禄记米店、寿记钱庄、喜记槽坊等。
曹祥泰福记肥皂曹云阶兄弟佐父掌店务后,先是办起了糕饼坊。后来陆续创办曹祥泰肥皂厂、机米厂、钮扣厂、针织厂、香皂厂。至年形成曹氏小型工业体系。抗日战争前夕,所产“警钟”、“爱国”、“义勇军”等牌名的肥皂占武汉市场肥皂销售总量的70%,且出口东南亚各国。
苏恒泰:纸伞也是工艺品
伞为出行所备,除了遮风避雨,还有文化礼仪上的用意,比如红的象征红火吉祥,蓝的代表美满。苏恒泰就是清末湖北纸伞的代言人。荆襄一带的农民遇有嫁女娶媳的喜事,少不了苏恒泰的红、蓝纸伞各一把,就是为了图个美满吉利。
百年老字号“苏恒泰”纸伞苏恒泰纸伞由来汉口的苏文受所创,少年时他曾在长沙“陶恒泰”学做纸伞。年,苏文受在汉口关帝庙附近租得一间棚屋栖身。在集家嘴一带,每日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为人修伞。他发现当地的雨伞无论是质量还是样式都不及湖南的。于是,他按自己的想法打造了一把有特色的雨伞,结合了湖南伞的耐用、浙江伞的美观以及湖北伞的抗风柔韧于一身。这种伞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顾客相互宣传,购买的人越来越多。
苏文受在关帝庙魁斗巷租得一间铺面,挂出“汉口苏恒泰伞店”的招牌,经营的红红火火。同行见了,纷纷来汉仿制。一时间,关帝庙一带变成了纸伞作坊林立之地。尽管众皆仿制苏恒泰纸伞,然款式、花色、质地等方面还是不及苏恒泰的地道,苏恒泰纸伞的质优价廉很快就声名鹊起。
古法油纸伞选材讲究,要经过70多道工序苏文受决定以协作的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在作坊的基础上,他将制伞分作数道工序,采用分工流水作业制,以7人为一组,协作完成整个伞的制作。年,苏恒泰旗下的工人已达百余,月产纸伞6把。苏文受去世后,苏恒泰由其夫人管理。苏夫人以品牌经营为核心,将生产委托给湖南等地的作坊,由苏恒泰统一收购包销。
苏恒泰雨伞用料极讲究,做工求精细,价格讲适中。年,已创立40多年的苏恒泰纸伞因其优异的质量、广泛的声誉与稳定的市场,与汉口的“叶开泰丸药”、“老九如梳杷”、“牛同兴剪刀”等一道被评为“汉口十大名牌”。
为了确保苏恒泰质量信誉,苏文受的孙子苏荫泉决定由自家开设作坊生产,这比委托生产更为稳妥可靠。此后,苏荫泉还对纸伞的材质、选料、款式、花色均进行了改进。
苏恒泰油纸伞在销售上,苏荫泉也颇多创意,以前顾客买伞,选好样式,付款就走。苏恒泰改为凡购伞者挑好款式后,可凭自己的爱好,由店里伙计在伞面上代客题名或配以字画,情趣个性相宜,顾客自然是满心欢喜。在苏荫泉的孜孜经营下,苏恒泰的年销量一度达到10万把的规模。
刘洪兴:猪大户也有地产大亨梦
刘正武(~年)其先祖世代以杀猪卖肉、屠宰批发为业。16岁时,父病故不得不独撑门户,承继祖业。
年,刘正武在武昌文昌门外新街建门面,开设刘洪兴猪行,坐店交易,转手贩卖,并在湖南长沙龙池设置总庄,在湘潭、株洲、湘阴、南县、常德、益阳等地设分庄。各分庄收购的生猪交总庄集中,然后用船经洞庭湖运到武汉。时英商在汉口开设的和记洋行欲购中国生猪,宰杀加工后销往世界各地。刘与和记洋行签订经营合同,分期分批大量收购良种生猪转销该行,在武汉地区率先开展生猪出口业务,年销售量激增到四五万头,营业额达多万银元,获利10余万。
洞庭湖流域是两湖主要的生猪基地刘洪兴猪行的经营之道是信誉为先,以诚待客,公平交易,与人为善,人称其“人欠者不讦其偿,欠人者务求其信”,于是商名远播,经营日隆。此后刘洪兴猪行的生猪生意日益兴旺,成为同行业中的大户。
刘正武发迹后在湖广多地置业开发地产猪行经营发迹后,刘正武扩充商务,先后在汉口、武昌、纸坊广置房产,在长沙、衡阳、株洲等地购买地皮,做起房地产开发生意,拥有私房百余栋。还在武昌开设仁康钱庄,在汉口开设洪顺昌钱庄,在芝麻岭开设华章布店,并在江西庐山购置别墅。其资产和影响堪与刘歆生、刘鹄臣、曹南山等相比肩,时称武汉的“三刘一曹”。
如同近代武汉的城市发展一样,汉派老字号的发展也是曲折跌宕的。历经世事难料,社会变革,市场竞争,人谋不臧,虽有少数老字号依然屹立在时代潮头,但更多的老字号早已泯然众人或消失在人海。那些像是人名的老字号,因其鲜明的传统文化特色及内涵底蕴,仍然值得后人铭记并发掘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