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固安非遗过大年文化年货进万家

发布时间:2023/1/30 19:31:05   

柳编是固安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早在明代永乐年间,当地农民就开始杞柳的种植和柳器的编织,迄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固安柳编技术精湛,品种齐全,20世纪80年代,柳编遍布全县,编工达人。除供应国内,还畅销37个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到国外,长期以来享有盛誉,产品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供观赏的艺术品。编织的花瓶、花篮、沙发、茶几、各种动物的造型等品种规格达多种。固安柳编制品还曾多次被用于重大国庆活动和赠送国际友人,是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固安焦氏脸谱是固安特有的文化产业之一,属民间工艺,诞生在固安县北马村,历经七代传承,其当代传承代表人是焦影明。脸谱形象主要为中国京剧角色,通常以手工制作。小的脸谱只有一毛钱硬币大小,大的直径有1.5米。现在焦氏脸谱掌握的谱式有多种,典型作品有《古城会》、《钟馗嫁妹》等。无论在国内,在国外,在市场上,在网络上,焦氏脸谱以其强劲的实力在脸谱的百花园中尽显风流,是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雕漆工艺起源于唐代,到明清两代由于皇家贵族的珍爱和推崇被列为宫廷御用品。它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目前有北京雕漆和扬州雕漆两大派别,固安雕漆属京派雕漆风格,现主要负责人总工艺师朱江,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主要负责产品的设计、开发、技术指导培训等工作。雕漆美观大方,造型古朴、颜色沉稳,它把漆的优良特性和雕刻技艺完美的结合起来,成为我国漆器艺术里最具有特色的艺术门类之一,是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风车,又名吉祥轮,八卦风轮,四季平安符等。在中国,制作传统风车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风车制作起源于周代。风车在明清时期的京城最为流行,是老北京的象征,作为庙会上的常客,只要是举行庙会,就少不了风车。现在固安王克学所传承的中国传统风车从一个响到多个响,甚至能达到上百个响;从形状上看有十字福风车、异形风车等。王克学所制作的中国传统风车,保留了地道的中国传统风车制作技艺,颜色鲜艳、响声悦耳,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体现出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我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金鸿珊京派鼻烟壶内画,是京派内画的支脉与传承,在继承了京派内画古朴典雅的风格外,勇于开拓,注重创新,在格调上又有清新明快的特点,加以根据画面所做的诗,用精妙的书法题于画面的上部或背面,书画并茂,文人气息非常浓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已经在创意的确立、气韵的营造、用笔、造型、设色、布局、落款、印章、装潢等方面均达到了高深的境界,享誉内画界和中外收藏界,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古朴、高雅、美观。它始于东汉,盛于隋唐,沿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彩灯中最富有特色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金桂香家庭制作宫灯始于清末,金桂香16岁去北京学徒,制作宫灯,25岁时在老人的支持下办起宫灯制作作坊,28岁在大栅栏里设立门店。以后逐步扩大生产规模,产品近销京津,远销大连、上海,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远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的节日里,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人们将染色的鸡蛋统称为“彩蛋”,后来又在彩蛋上绘画花鸟鱼虫等图案。随着彩蛋工艺逐步提高,人类将蛋类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进行雕刻。经过多年的演变于是形成了现在的蛋雕,成为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张雪进从中学时期就开始接触烙画、篆刻、核雕、蛋雕等非遗文化艺术,大学期间成立了非遗项目组,开始主攻蛋雕,并与王怀江老师深入学习蛋雕艺术。蛋雕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王秀陶艺选用得天独厚的永定河古道河床胶泥为原料,经过加工、拉坯、修整、压光、雕刻、晾晒等工序,最后经过独特的方法烧制而成。王秀在继承老一辈陶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烧制出各种造型的陶瓶,陶罐、笔筒等,并把绘画、雕刻、书法、与陶艺相结合,无论在质量上、造型上、技术上都有了新的提高。经过长期的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用固安的粘土,成功的烧制了黑陶、褐陶、红陶,特别是还成功的烧制了罕见的白陶,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固安县荆垡营木梳历史久远,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的木梳生产属于纯手工制作,从枣木破板开始到小巧精致的木梳成型,需要耪板、开齿、撞齿、光面、剔齿、镑齿、锯背、刨背、打磨、刨光等十余道工序。后来有的加工户自制了电动工具,省去了撞齿、剔齿、镑齿等工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用木梳梳发,不仅能够疏通经络、活血化淤,还能改善头皮和颅内营养吸收。

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是伴随着古建筑营造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以木材为原料,以卯榫做连接,经多道工序而形成的传统手工技艺。固安县牛驼镇琉璃村的张家为木工世家,世代传承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名叫“塑阙斋”,一直延续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张咏是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目前,他凭着自己的一双巧手,微缩了释迦塔、万春亭等多件精致逼真的古建筑模型,把我国知名古代建筑“搬”进了自己的家中,既留存了历史,也留存了技艺,还将传统文化延续下来,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花馒头,又称花饽饽,花包子,是各种庆贺、祭祀的必备礼品。花馒头盛行于明清时期,在清代皇宫还设立了专门的饽饽坊,为皇宫的人制作各种各样的花饽饽。手工花馒头的最大特征就是整个过程都是纯手工制作,凭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经过揉、搓、捻、擀、剪、切、捏等手法,制作出精美造型。花馒头用面粉、盐、糖、油、酵母、果蔬汁,经过发酵、揉捏造型、蒸制而成。主要形态有花鸟虫鱼,各种蔬菜,水果,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李臣酱鸡、酱肘”酱制所用老汤是由20多味纯中草药的严谨配方,经多年酱制形成的酱汤,鸡和肘子等原材料在酱汤中经过长时间的焖酱制成风味独特的“李臣酱鸡、酱肘”。年,李臣“酱货”入选河北省第一批“燕赵老字号”保护名录项目。其食品营养丰富,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养血润肌、滋阴生津,益肾壮阳、美容养颜等效果,能够让人们吃的健康,吃的放心,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固安县南黄垡人李瑞春自幼随父辈做生意,学手艺。他掌握了去皮芝麻酱制作工艺,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操作方法。年,其家人把失传了几十年的去皮芝麻酱工艺重新挖掘出来,磨出的芝麻酱柔嫩爽滑,别有一番风味,深受百姓的喜爱,展现出这一传统工艺的魅力。年,老李香油、去皮芝麻酱礼品包装问世,加大了去皮芝麻酱的宣传力度,使去皮芝麻酱被更多的人了解。经营的香油坊,始终恪守祖训“芝麻不好可扔不可用,香油再贵保真不掺假”,以质量和诚信求生存,成为去皮芝麻酱制作工艺的新一代传人。去皮芝麻酱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香油制作技艺过程中油品的优秀主要取决于芝麻翻炒的技术,而“老李香油”也正是这一技术与其他香油制作技艺的不同之处,才能使香油本身达到至纯,口感更佳,香味释放的更持久,而不需要任何添加剂,既保证了口感又保证原生态环保,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的调合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是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在同治年间,固安当地流传着一种可口香鲜的豆制腌菜,人们因它在冬天易保存,且味道爽口、老少皆宜,每到夏至时节,家家户户纷纷制作。由此,豆制腌菜得名为豆豉。固安李家婆媳五代人,一代代传承制作豆豉的技艺,在制作过程中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断完善制作手法,不断注入当代人的思想及智慧,在人们的辛勤劳作下,使其制作手法代代相传,是我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36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