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元青花瓷研究以至正型元青花缠枝牡丹纹

发布时间:2023/2/7 17:32:02   

引言

元青花是我国古代青花瓷器中的一个重要类别,也是我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众所周知,元青花的兴起改变了我国的瓷器风貌,无论从色彩、修饰手法以及造型、体量上来说,元青花与以往的瓷器相比有着明显的变化。元代之后,一种新的装饰色彩—钴蓝开始出现在瓷器上,并在中国瓷器史上永久地驻留。

一、元青花瓷的起源

对于元青花的起源问题,至今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论。目前,学界对元青花瓷的起源有两种主流观点:第一种是中国起源说;第二种是外来技术影响说。

(一)中国起源说

中国起源说是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的考古资料判断的。出土的考古资料如下:20世纪50年代,广州北宋墓发现青花瓷小坛5个;年,浙江龙泉金沙塔基出土13片宋青花残片;年,浙江绍兴翠环塔基发现1片宋代青花残片;年,在吉州窑遗址内发现宋元青花瓷三件(存疑);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出土1片菱纹青花瓷枕。年,扬州文昌阁三元路出土14片唐青花瓷片;年,河南鹤壁窑址出土唐早期青花碗。

部分学者认为青花瓷在唐代三彩工艺的影响下,最早出现于河南巩县(今巩义市)窑,加上宋代磁州窑及吉州窑白地黑花工艺的直接影响,在元代元青花技艺发展成熟。但此观点由于资料不足,目前学界对此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李辉炳先生在《青花瓷器的起始年代》提及:研究青花起始年代必须注意其普遍性、连续性及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非常公允的,故青花瓷可被认定为起源于元代。

(二)外来技术影响说

外来技术影响说认为从元青花的器形、纹饰、绘画手法、文字等方面分析,早期元青花瓷器不仅与波斯地区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有波斯陶工的亲自参与......且其色料(包括钴料和铜红料)均来自波斯。他们认为青花瓷是在元代被引入我国,在我国生产之后又输出到西亚地区。《出口至东南亚的元青花的重要意义》一文中曾提到,青花瓷的风格属于波斯中东的艺术形式。

通过我国南方港口引进国内,并在景德镇被模仿制作,之后再经过出口抵达中东地区。日本学者三上次男也发表过类似观点。年,拆除景德镇红卫影院时发现了窑业堆积,出土了一批早期的元代青花瓷,部分高足青花碗的口沿上都书写有波斯文,根据考古学资料,可基本确定在元代景德镇从事瓷器生产的工匠就有来自波斯地区的陶工,他们进行亲身技术传授和示范生产出了元青花瓷。

(三)元青花瓷出现的时间

关于元青花瓷出现的时间,学界也有多种观点,大都以出土资料判断其起始年代:有以至元十三年(至元十三年即公元年,元代至元年号有二,后至元仅6年)杭州郑氏墓出土三件青花观音像为依据的。

有以九江博物馆馆藏的延祐六年()塔式罐为依据的(但此物被测定为以铁为呈色剂的釉下黑彩瓷器);有以戴维德基金会所藏至正十一年()铭款的青花象耳瓶为依据的;有结合韩国新安沉船所载瓷器及景德镇红卫影院窑址出土资料的,推测元青花的起始年代应不早于年。但大部分学者认为元青花产生于元代中期以后。

二、元青花瓷的分类

学界按照元青花的年代、器形、纹饰、钴料及精致程度将其分为延祐型青花、至正型青花、至元型与枢府型青花。延祐型器物多发现于东南亚一带,其特点为体型较小,做工粗糙,主要以文房器物为主。至正型元青花名称来源于戴维德基金会所藏青花象耳瓶的“至正十一年”铭款,因为其带有准确的元代纪年,故被认定为元青花的标准器。

此类器物体量硕大、制作较延祐型器物精美,又因其在伊朗、土耳其存世较多,故又称为伊朗型或西域型元青花。至元型元青花又被称为国内型元青花,主要以杭州至元十三年()郑氏墓中出土的三件青花观音像为标准器而断定的。枢府型元青花则是在枢府瓷胎体的基础上形成,因枢府瓷贡御,故又称为御土窑型元青花。本文的探讨仅针对至正型元青花展开。

三、元青花瓷的产生与西亚民族关系密切

古代西亚人对青金石极为崇拜,无论在皇室墓地还是在献祭的墓地中,都能发现它的身影。同时青金石也被大量用于制作护身符,在西亚地区,其印章、首饰及服装上的饰物均大量使用青金石。青金石在古代西亚和埃及地区非常流行,人们相信它有魔力。正是这种喜爱,在西亚地区出现了模仿这种深蓝色泽的人工制品,如釉面砖、玻璃、陶瓷等。约在13世纪前半叶,西域回回工匠发明了一种釉下彩青花陶器,随着蒙古西征,扩展了欧亚大陆的疆域领土,也极大地促进了西亚、中亚与我国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伊斯兰文化圈中这种崇尚青白的审美也随着蒙古大军,从欧亚大陆而传入我国。

当时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瓷器烧制工艺,结合西亚地区青花陶器制造基础及崇尚青白的审美,形成了元青花瓷。笔者认为最初的元青花瓷器就是伊斯兰文化圈的色目人来中国定制的。总的来说,元青花应是不同民族生活习俗集结的产物。元青花瓷中许多造型的产生与使用方法除传承汉族原有的器形外,还与蒙古族及西亚诸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比如元青花硕大的器形就与西亚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阿拉伯等西亚民族以大盘盛食物,众人围坐而食,故出现大盘、大罐、大瓶等器形,而八棱器物则是根据西亚金属器物发展而来的。

元青花的纹饰也具有浓厚的波斯风格,元青花的纹饰是由波斯细密画(波斯细密画被誉为伊斯兰艺术的珍珠,是伊朗艺术的重要门类,波斯细密画的起源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中叶,它以插画的形式出现在经典的抄本中)、阿拉伯纹饰和中国元素纹饰三者相互融合形成的。波斯细密画细密繁复,层层叠加,几乎无留白;阿拉伯纹饰种类繁多,比如如意形开光、小联珠纹、连绵不断的缠枝纹等;我国的纹饰风格更是多样,题材丰富,比如历史人物、龙、麒麟、凤凰等纹饰等。它们三者相互融合,频繁地运用于元青花的装饰之中。

元青花的纹饰也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中国风格纹饰越多,表示其相对的烧造年代越晚,这也印证了最初的元青花瓷器是伊斯兰文化圈的色目人来中国定制、使用的这一观点。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埋在城市及周边地下的文物被大量发现。在数量巨大的出土文物中,元青花瓷的数量却少之又少,以元大都、上都、集宁路等元代蒙古人聚集程度较高的城市为例,元青花瓷单次出土数量最多十余件,且多为窖藏,可见青花瓷在元代并不是蒙古人日常使用的主要瓷器类型。

故一些学者认为元青花瓷是源于蒙古人对长生天的信仰,加之尚蓝、尚白习俗而产生的,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认为元青花是受西亚伊斯兰文化圈的影响而产生的,并在伊斯兰文化圈内广泛传播,我国出土的绝大多数元青花也应是被伊斯兰或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使用,与蒙古人的喜好关系不大。

四、元青花瓷所用钴料的探讨

近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在现代先进分析技术的支持下,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对钴料成分进行分析,使元青花钴料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有学者认为“我国在元朝、永、宣时期及正德时期都进口过青料......(被称为)‘进口料’‘苏麻离青’”。该料铁含量高,锰含量低,并含有砷,被称为“高铁低锰”料。

国产青料则与其相反,是铁含量低,锰含量高。有学者认为元青花早期使用的钴矿来自波斯地区贸易重镇萨马拉地区,更多的研究成果表明元青花的青料产于西亚波斯地区,目前看来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因该地区的青料含铁量较高,含锰量较少,故呈浓艳的蓝色,并有银黑色的结晶斑,这也成为元青花鉴定的要点之一。

结语

笔者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元青花瓷器的相关因素,虽然目前很多相关问题都有主流的观点,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在传世出土的众多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中,可以看出此类器物最初主要是被具有伊斯兰信仰的人所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中西亚地区的贸易输出。虽然元青花作为一个瓷器品种的肇端的确难得,但从目前所掌握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大罐的资料来看,其成型工艺、青料加工、绘画技法、上釉工艺等略显粗糙、草率,其在艺术方面的价值被夸大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43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