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春节馈赠叙永扎染苗家妇女传承非遗让传

发布时间:2025/3/2 12:47:58   
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 http://www.xxzywj.com/
01:26李岗封面新闻记者李华刚摄影报道2月15日,农历辛丑年正月初四。春节七天假期,对于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摩尼镇的副镇长张从平来说,却只有三天:“因为森林防火和疫情防控任务重,我们正月初三就已经上班了。”跟张从平一样,在春节假期里也没闲着的,还有叙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摩尼镇大银盘扶贫示范点的几位苗族扎染蜡染刺绣手艺人。一大早,封面新闻记者跟随摩尼镇副镇长张从平,一起走进位于大银盘村扶贫示范点——叙永扎染工坊。“这里一定要缠紧,针脚一定要匀净,最终染出来的效果才会好。”叙永扎染手工艺人古胜容与几位村民一起,正在边交流技艺边完成年前还未完工的订单。古胜容说,她今年40岁,年他们家从叙永县摩尼镇簸箕村异地搬迁到该镇大营盘集中安置点。“以前我们家非常贫困,家里有4个孩子都在上学,搬迁前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靠传统务农,始终摘不掉贫困户的帽子。如今搬迁后下楼就可以在扎染工坊绣花、染布,不仅有了固定的收入,也能照顾到家里面,再加上丈夫在外的打工收入,一家人的日子也就一天天好起来了。”在与封面新闻记者交谈的同时,古胜容手中的活计并没有停下。叙永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四川省享受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拥有少数民族7.8万人,其中苗族6.2万人。叙永民间储备了数量众多的传统工艺工匠,以及扎染、蜡染、刺绣传统工艺作品。据了解,苗族扎染是国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保护和传承这项工艺,摩尼镇于年12月成立了摩尼扎染蜡染传习所,传习所占地面积平方米,分为操作车间和展厅。传习所同时又是摩尼工坊扶贫车间,除了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以外,还起着带动苗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少数民族就业增收,从而巩固脱贫成果,促进民族的团结和进步。扎染,古称“扎缬”,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一项染色工艺,已拥有多年历史。扎染工艺分为结扎、调料和上色三个流程,先将白色棉布通过结扎构成花纹和图案的模底,然后根据模底调制燃料,再将模底放入调制好的燃料浸染上色,最后晾干。扎染采用的染料取自摩尼本地生长的植物比如黄连、板蓝根、茶叶、核桃木等。可谓资源丰富,就地取材。将植物放入水中,像熬中药一样熬出浓汁,形成染料。用天然染料浸染的作品环保生态,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年,经过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专家精心指导,“叙永扎染”这项非遗艺术已经逐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和文化内涵相结合的商品。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叙永扎染”作为具有较高品味的文化礼品馈赠亲朋好友。而早在年,叙永西溪村张开丽亲手制作的青色壁挂扎染作品,就以元高价远销澳大利亚。扎染工坊从最初的3名妇女发展到现在的余名参训学员,从83岁的老人,到9岁的小姑娘,多名扎染文化能人脱颖而出。如今,工坊年销售扎染、蜡染和刺绣作品0余件,让合作社内几十余户、上百余人实现人均增收千余元。古胜容说,这项工作让她既学到了手艺,又赚到了工资,还可以把本民族的东西传承下去。下一步,她将继续努力学习这门技艺,同时让自己的孩子也一起来传承、学习,把扎染蜡染作品卖到更多的国家,让更多人来了解苗族人民的手艺和文化。另据了解,在整个叙永县,除了摩尼镇以外,还有水尾镇西溪村、枧槽乡九龙村、群英村等多地,都在广泛吸纳兴趣浓、兴致高的群众参与扎染蜡染苗绣工坊工作。留守的苗家妇女,用一双双巧手将扎染、蜡染和苗绣等非遗传承起来,也用蓝、白两种至简之色,让村民们脱了贫,也让生活逐渐过出了斑斓之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1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