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黄浦区16

发布时间:2023/5/9 19:32:16   

漫步在闻香触墨的福州路,一栋由维多利亚风格和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交融而成的大楼格外引人注目,它建于年,曾是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之后更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这里升起,爱因斯坦也曾在这里演讲……如今见证申城百年历史变迁的市级文物保护建筑,被确定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黄浦区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

历史的传承,源于匠心的敬畏。施工总承包方上海建工二建集团组织精兵强将,让“老市府大楼”历经百年仍光泽熠熠。

谈起在项目修缮改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项目经理周善感慨颇深:“这个项目使命神圣,责任重大。我们将始终坚持发扬‘我在外滩修文物’的工匠精神,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施工。年春节前完成底板施工、年大楼建成年之际基本完成A楼(原工部局大楼)修缮工程、年全部对外开放。实现这些工程节点,我们有信心!”

为老建筑“号脉开方”

作为上海市城市更新示范项目、外滩“第二立面”改造先行启动项目,街坊综合改造项目于年10月开工,由上海地产集团下属世博土地控股公司、外滩投资开发集团合资的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设。为了更好的让这栋老市府大楼焕发新生,施工总承包方的上海建工二建集团组织精兵强将,由先后参与国家会展中心场馆功能提升工程、浦东国际机场三期卫星厅工程等项目团队组建街坊综合改造项目部,并由上海市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建设功臣”周善挂帅担任项目经理。

其实早在开工前,这批建设者就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周善说:“我们注重‘事前服务’,在开工前就对项目区域内所有建筑进行排摸——‘把脉’,做到心中有数,早做准备。”针对保护性综合改造过程中的难点,项目部事先就确定了各种施工方案及工艺,比如,“小红楼”采用两次平移方案、地下室与原工部局大楼连通时采用管幕钢管顶进技术、房间内石膏线条采用纸筋灰工艺等。

在前期清障阶段,因原消防局大楼存在大量的钻孔灌注桩和排桩,影响新建围护结构及工程桩施工,且距离地铁隧道仅8.7米,常规清障手段对地铁隧道影响较大,建设者们与业主、设计和专业单位不断优化方案,采用CD机清障的方式,调整地下连续墙中隔墙位置,最终大幅减少需要清障的工程桩数量,并通过优化施工顺序,减少了相邻工程桩清障的间隔时间。

而老建筑内大量构件材料的保护性清理也让建设者颇费心力,建筑内部一些易受损伤的构件材料,不仅要非常细心地拆卸下来,还要按照历史年代、材质、安装部位等进行登记编号、处理保存,以备后续复原使用。例如门窗把手、插销,壁橱柜门及抽屉拉手等五金构件铜配件,要在施工前进行拆卸、溶剂清洗、铜器专用药水护理等工序。如果铜配件有损坏部位,能修复的进行修复;对于不能修复或者缺失的,请专业厂家按原样进行复制。老建筑中庭区域原先铺设的是长、宽各约1米左右、厚达5厘米的石砖,数量有多块。为了更好地保留历史风貌,建设者用了整整1个月时间,将保存完好的块石砖小心挖出来,并用专用溶剂清洗后进行编号保存。

我在外滩修文物

本着“修旧如故,重现风貌”的宗旨,建设者们希冀找回百年老建筑美好的过往,尊重历史,敬畏历史。正如周善说:“修缮保护重在细节,我们要求项目部每一名员工都要有‘绣花’的专注和细心。”

在外立面清水墙修复及嵌缝施工中,建设者精心制定了砖缝清扫、泛碱处理、砖片修补、底缝二次勾缝、平色、憎水等10道工序,室内马赛克地坪施工则包含基层处理、湿润基地、预排分格弹线、擦缝清洗等13道工序。

老建筑石膏线风格独特,不仅纹饰丰富,且均为纸筋灰石膏线条。纸筋灰工艺是一种用稻草或者是纤维物质和石灰、砂子混合加工成的材料,随着施工工艺的发展,这种传统工艺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建设者再次拾起传统工艺,让石膏线条重现了原有风貌。

老建筑很多部件、材料和现在用的不一样。例如中庭区域铺设的是不太规则的石砖,隐蔽性工程中用的是麻花状的螺纹钢,老式电梯用的轨道竟然是木结构的……“很多材料现在已经很难找到,它们其实已经成为一件件文物……隐蔽性工程中看不见的材料也要做好保护存档。比如在老建筑中使用的螺纹钢,很特别的,跟我们现在常用的螺纹钢的纹路完全不同,它是呈麻花状的。我们把这些隐蔽性工程中的不同材料一样样取出来进行存档保护,作为历史的见证,用于以后的展示。”周善表示。

在街坊综合改造项目上,一墙一隅,一门一窗,一石一砖,无不浸润着二建人的心血。“老建筑的修缮保护来不得一丁点的马虎,对我们二建人来说,必须拿出修文物、做艺术品的精心、细心态度,尽最大努力延续文脉,重现历史老建筑的风貌,这是我们的使命。”周善说。

圆百年“围合”之梦

在原有设计图纸上,老市府大楼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围合型建筑,没有缺口,与目前大楼的实际面貌并不相同。据介绍,由于曾经地基沉降以及一些历史原因,大楼建造时没能围合成功,这始终是一大遗憾。

为圆百年“围合”之梦,在本次综合改造中,建设者们在对老工部局大楼修缮加固保护的基础上,将会在中庭区域新建3层地下室及与老工部局之间的2处地下通道,再新建两幢装配式钢结构建筑C楼,使大楼现有的L型缺口进行围合,使其外形与当初建造时的设计图一致。“新老建筑不仅要实现内部结构联通,还要达成外部建筑美学上的和谐。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用创新的技术、创新的工艺、创新的方案去改造。”周善说。

“小红楼”的两次平移后原位保护性修缮无疑是综合改造中的亮点,也是难点。根据改造方案,需要在地块内新建地下室,为兼顾项目地下空间整体施工与院内“小红楼”的修缮保护,项目团队根据场地施工工况分析,经过多轮论证后最终决定实施“小红楼”两次平移方案:首先拆除地块内消防局等其他零星建筑,优先施工东侧“小红楼”临时摆放位置区域内的桩基、地墙,将“小红楼”向东平移至临时摆放区。当地块内其他区域的地下室土方开挖回筑至地下室顶板后,将“小红楼”平移至地下室顶板永久位置,最后进行临时址处的地下室土方开挖及后续结构施工。第一次平移于年12月进行,项目团队经过精密的测量和计算,在“小红楼”的底部装置滑轮,采用PLC液压同步控制系统进行顶推,滑移装置采用场外预制钢筒混凝土滑脚。整个平移过程历时十余天,将上海面积最大、重量最重的砌体结构工程——重达3吨的“小红楼”成功移位到指定位置,共移位32.33米,在上海城市更新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项目中的另一亮点技术——管幕钢管顶进技术同样凝聚着二建人的智慧与心血。“我们在实施地下室与原工部局大楼连通施工时,针对施工空间狭窄的实际情况,为减少对周边的影响,采用先进的管幕钢管顶进技术。”周善透露。项目部采用3台φ毫米专用高精度泥水平衡钢管幕掘进机,针对管幕顶进的高精度方向控制要求,二建人在顶管机设备及机头姿态显示系统上作了大量改进,安装了倾斜仪传感器、激光导向、激光反射装置、顶管机激光纠偏系统、刀盘电流报警装置等装置。“本工程钢管幕共需顶进钢管70根,其中36根每根长9米,34根每根长10米,总计米。该技术在施工领域还很少应用,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周善说。

作者:史博臻

编辑:

责任编辑:

本文来源:文汇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7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