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发展 >> 传承人巧手锻银饰叩开致富门访国家级国家
传承人
传承人
巧手锻银饰叩开致富门——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
国家级传承人
“银饰焊接吹火的诀窍是眼要尖、手要快,最关键的是把握火候,吹火过大会造成局部熔化,吹得小了又会不牢靠,使用过程中容易损坏。”8月15日,记者在台江施洞镇塘龙苗寨见到吴水根时,他正在给徒弟吴建平讲解吹火焊接技术。
“爷爷打铁,父亲打银饰,打铁和打银饰算是同行了。不过收入可不一样,打银饰就更好了。父亲手艺比较粗糙,不过他把吹火焊接、打银镯等关键窍门教给了我。”吴水根说。
8岁开始学习银饰,作为施洞吴家银匠第八代传人的他,已经从事银饰加工34年,技术炉火纯青。他先把银筷拉成丝,再把银丝编出各种图形来,编制的“蝴蝶妈妈”“吉宇鸟”栩栩如生。
在加工银饰的过程中,他反复推敲,重复试验,精敲细打,攻克了一道道纯银锻造的工艺难题。并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高端银饰工艺品。
“为了提高技术水平,我每天都勤练基本功,几个枯燥的动作,重复练习,有时手不知不觉起了老茧。”年,吴水根初中毕业后,在银饰锻造工艺上下了一番苦功夫。
从事银饰品制作需要美术基础,吴水根小学到初中的美术成绩都名列前茅,从事银饰锻造后,自己不断地学习研究提高。“看到了好的银饰品,我就仔细观看,晚上回家琢磨,等打造得一模一样了才满意。”吴水根回忆。
“一模一样还不算成功,还得创新产品,才有竞争力。传统的耳柱,戴在苗族妇女耳朵上,不仅显得笨重不美观,还严重损害了妇女的耳朵健康。我对产品进行了创新,把耳柱打造成空心的式样,精雕花纹,减轻重量。产品出来半年以后,其他人才跟着做,那时我已经赚得差不多了。”吴水根详述产品创作的心得。
从事银饰加工30多年来,吴水根设计开发了多种产品。这些新产品投入市场,得到较高认可。
手艺好是取胜根本,销售思路活,也是吴水根的产品获得青睐的一个“法宝”。每一样新产品出来后,他先叫自己的爱人担任模特,穿戴出去,在村寨间转一圈。爱美的苗族妇女,见到新产品后,纷纷前来购买。这种巧妙的宣传,使得他的产品更畅销。为了把产品销得更远,吴水根还走村串巷,用他自己的话说:“把施洞附近的每个寨子都走过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吴水根迎来更大发展机遇。其时,人们购买力逐渐提高,对美的需求日益强烈。而那会儿,也正逢他技艺渐趋成熟之际。
天时人和。年至年间,吴水根开始承担来料加工,面向外来游客,拓展生产。
“2年11月,香港友人李乐眉来到施洞看了我的产品,邀请我到香港参加荃湾第二十届艺术节。我带了一套银饰服装前往,获得高规格展览。”吴水根说。
广受肯定,激励吴水根更加潜心专研。他吸收别人之长,融合传统工艺,制作出更多精彩产品。
香港之行回来后,他先后制作了“多彩贵州”原生态摄影大展银质奖杯——“苗族故事图腾柱”“龙船一帆风顺”“蝴蝶妈妈与吉宇鸟”等作品,将民族传统文化与银饰锻造技艺熔于一炉。
如今,吴水根已成为代表施洞银饰加工技艺标志性人物,所获荣誉甚多。年被评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传承人”,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年还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荣誉加身,也让吴水根更加明白自身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老一辈的思想,比较传统封闭,担心把手艺传给外人,会被抢生意。我认为应该改一改,好的东西就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吴水根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惯例,广收门徒。
30多年来,吴水根亲手带的徒弟有16个,除自己的女儿,还包括很多外家弟子。如吴朝阳、吴冰荣、吴杰、吴发财等11人,都得到吴水根倾囊相授。
吴朝阳等人目前在银饰加工业也小有名气,作品得到外界认可,平均每户年销售额达15万元,利润7-8万元。
在吴水根及其弟子示范带动下,塘龙村现从事银饰加工制作60余户,-余人。
吴必林是塘龙苗寨贫困户,一家有5口人,以前是创业没钱、致富无路,全家靠种田勉强维持生计,辛辛苦苦一年到头种的粮食除了基本够全家人吃外,几乎没有其他收入。自从跟吴水根学习银饰加工技术后,吴必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他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银匠师,不仅新修了一栋3层砖房,还在一楼开了一间门面专门从事银饰工艺加工,年纯收入达8万元,在村里率先脱贫。
“生意一个人做不完,银饰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大家一起来做。”台江姊妹节期间,吴水根的订单很多。接下这些订单,吴水根选择将订单匀给银匠们做,与徒弟们与银匠们一起分享。
名声在外,订单日增,以前的产品当地销,现在的产品全国卖。依托银饰锻造技艺,凭着巧手努力,塘龙苗寨的面貌正日新月异地改变。
在吴水根的心中有一个梦想,他的计划就是改变施洞苗族银饰加工单家独户“零、散、小”的运作方式,成立苗族银饰合作社,让苗族银饰加工规模化、产业化,带动更多人致富。
“假如一件产品销售35元,我就只拿5元,大头让徒弟拿,让合作社的拿。”吴水根说。如今,合作社成立后,吴水根负责跑市场、拉订单,合作社抓生产。上海、深圳、山东等地,带着作品征服客商,打开市场。他曾为合作社接到了一个大订单,深圳一家公司与他签订了套手工银饰茶具,仅此一单,就可获利多万元,极大地激发了银匠们的积极性。
一锤锤练就精湛的技艺,一年年铸就了品牌。吴水根成了施洞的名片,成了台江的名片,多次受邀到俄罗斯、韩国、墨西哥、香港、澳门等地参加博览会,推广银饰工艺,将民族工艺推向世界。
作者:王道东、杨光洪、康莉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黔东南州非遗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