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回眸六百年看吴韵绵绵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6/22 12:06:24   
唐寅来了,文徵明来了!你去不去看?孙君良作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资料图片近日中国美术馆迎来一大展览盛事,“回眸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在此举办。这次展览最大的亮点就是并称“明四家”的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以及中国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董其昌、“四王”等人一齐上阵,结合近现代吴门后学、苏州美术家作品,让观众纵览古今,大饱眼福。唐寅《双鉴行窝图》资料图片一部苏州美术史,就是半部中国美术史走进中国美术馆一层展厅,一面镶嵌着玻璃的“月亮门”展现眼前,背景中“回眸年”的招贴若隐若现。移步换景,走过“月亮门”,灯光朦胧,气氛清逸,一幅幅古雅的卷轴、立轴画铺陈开来。“晓雨晴来山领黛,暮潮平处水浮空。一江秋色无人画,都属诗人短笛中。”环绕展厅半壁的电子屏幕灰色背景上,文徵明的一首诗歌时隐时现。“清新、温雅、灵逸、秀美。”专程前来参观的美术爱好者李女士说,“这种氛围,一下子把我带进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心文意里面去了。”近距离观看展柜中的作品,有唐寅《双鉴行窝图》、文徵明《猗兰室图卷》、董其昌《仿大痴山水卷》、王时敏《山水轴》等,都是难得一见的名家名作。画面风格稳健平衡,线条文雅,笔触疏闲,淡墨渲染,透露着淡泊萧散的传统文人气质。主办方介绍,此次“回眸年——从明四家到当代吴门绘画特展”中的古代作品,共29组件,71幅,是从故宫博物院借展而来的,包括“明四家”和吴门后学,以及董其昌和“四王”等文人画史主流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超德说:“一部苏州美术史可说是半部中国美术史。”他介绍,苏州为古吴都城,素有吴门之谓。明朝宣德年间,苏州诞生了吴门画派开宗大师沈周,继起者有文徵明、唐寅、仇英,他们在艺术上比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各自的独特风格,开创一代新风,形成“吴门画派”。影响所及,在明末清初,画坛还出现了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号称“四王”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以及由他们所创立的“娄东派”“虞山派”诸家,影响直至清末民初。源头活水,开辟近现代艺术之路从“古代”展厅的文心雅意中走出来,到达旁边的“近现代”部分,观众发现,这种清丽、温厚的人文气息灌注在近现代每个苏州画家的笔端。年出生于苏州、被誉为“沧浪三杰”之一的颜文樑,他笔下的油画《北海》,色彩新鲜活泼、优雅明亮,虽只是一幅18厘米×25厘米的小画,但北海公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扑面而来。苏州常熟人庞薰琹油画、水彩、工艺美术兼擅,他组织领导了代表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决澜社”,年负责筹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后任该校第一副院长。此次展出庞薰琹的画作《穿蓝印花布衣的女孩》,线条结实有力而有韵致,既反映了他对传统线描的理解,又明显融合了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造型观念,画面恬静雅致,充满东方神韵。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马鸿增介绍,从年到年,苏州画家先后成立了20多个画社、画会,为海派艺术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特别是年,颜文樑等紧随时代新风,创建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与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共同开辟了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和创作之路。吴韵流长,接通时代脉动看完近现代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到达“当代”部分,仍然异彩纷呈,令人感叹“雏凤清于老凤声”。徐惠泉的中国画《花之梦》中,围着花布头巾的女性与背景中繁茂的花朵仿佛融为一体,闲适恬静、古朴典雅。孙君良的中国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描绘的是黔中山野梯田。风格上看仍是清新远逸的园林山水,但画家细细描绘一层一层的梯田,无论笔法还是题跋中,都饱含对人民生活的深情、对山水新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1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