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中式门窗的千年风雅不止分割空间,更是艺术
我们现代人考虑居所,门窗的功能性往往占据主要部分:门,用于出入房屋;而窗,用于通风和采光。
但从一座建筑物的角度去看,门窗,无疑也是其拓延纵深、诞生想象的部分。
在古代,门窗更是诗意与艺术的结合......
一道道门,一扇扇窗,不止分隔了空间,更诞生了我们对历史、对文化、对诗意、对艺术的回望与想象。
◇藏景露景英国建筑学者帕瑞克·纽金斯认为,中国古代建筑有一种“冷淡的魅力”,一堵长墙拒人于千里之外,只除了上面那扇谜一样的门窗。“要看清一座建筑的面貌,只有走进门去。”
东方审美一向讲究“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国古代门窗,就像一道半透半掩的帷幔,将个人与外界“欲隔还连”——门窗之内,是怡然自得的个人空间。敞窗推门,又可与浩渺无垠的大千世界相连。
一扇扇形状不一、功用不同、敞开的、紧闭的、半开半关的门与窗,纵深了建筑的空间,就连风景似乎也增添了几分想象,多了些含蓄的韵致。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才使得门窗成为古代诗人眼中不可或缺的美学意象......
凝结着匠人漫长时间和思量的古代门窗,与其说是“技术”,不如说是“艺术”。它们承载着古人对空间的想象、对天地的理解、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追求。
门窗,映照内心,将古人无限的诗意与想象,体现地淋漓尽致。
◇借景框景古代门窗,看似只是建筑中的一小部分,可就整体构造而言,却恰恰是关键的“意象之眼”。在古人对门窗审美的延伸中,“以门窗取景”是一大妙用。
吴均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李白的“檐飞苑溪水,窗落敬山亭”……
这些名句都是诗人在“以门窗取景”的情况下,有感而写。
敞开的门、尺幅大小的窗,构成诗人眼中绝妙的取景器。虽人在屋内,但视线却任意驰骋。于是,目之所及,“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关于“以门窗取景”,李渔在《园冶》中曾写过,“开窗莫妙于借景”。再没什么风景,比从敞开的窗里看到的更巧妙的了。
造型考究、纹饰精巧的古代门窗,构成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画框”,将建筑外的美景,由自然造就的现实变为一幅幅动态画作。
在古代园林艺术中,这种以门窗借景、观景、框景、括景……的妙用,可以说无处不在。以至于有建筑学家将门窗奉为“园林的眼睛”。
◇灵感源头中国传统门窗不仅可以借景、通风、采光、装饰,有时候还能成为灵感的源头,充满了千古的优雅和高级的视觉,书卷气十足,那是一种道不尽的清雅端方。
文人有风骨,门窗可载之。通常情况下,古人是将门窗与山水自然、四时之变融为一体来欣赏的。
例如韩偓“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头筠管长蒲卢”的乐观;岑参“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的壮观;范祖禹“故分星月入我室,光照窗户风生庭”的浩然;柳应芳“雕窗不闭朱帘卷,坐待晴光陌上回”的从容……
这样的中式门窗,可以与光影共舞、与山水相亲、与四时共鸣,让人在读书之余能够更好地感悟朝夕之改、岁月之变,更理解往圣经典,从而不负时光、不负风景。
◇美与传承古人对居室中门窗的设置向来十分考究,门窗的形制、内容、颜色、位置等等,均有极为细致的考量。
从汉代的直棂窗到宋代的格子窗,然后再到明清时期的支摘窗、隔扇、槛窗、和合窗等等,窗棂越来越复杂,图案越来越精美。
一处居所门窗的审美基调,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主人的身份、阶级,乃至个性。中式门窗上丰富多变的格条装饰,也反映出这户人家的富足和风雅。
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文人造园之风以来,中国传统门窗就开始在基本的实用功能上,再添了诸多美学意义。例如谢灵运《山居赋》中“敞南户以对远岭,辟东窗以瞩近田”的悠然、吴均《山中杂诗》里的“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幽静,都体现了中国文人含蓄隽永的内心意境。
直至今日,时代在发展,门窗也在演变,但古代中式门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始终不曾变迁,依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正是这些滋养,让我们回望来路时,知道自己从何处出发,更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芬德格林-断桥中式门窗』「古典优雅却坚固耐用」的断桥铝型材窗框、「寓意吉祥又精致凝练」的仿古花格、「安全贴心」的高透防盗金刚网纱窗、「采光通透又保温隔热」的中空钢化玻璃……在传承古典制式的基础上,和现代装修的时尚性、实用性充分融合,舒适、精致、节能、美观,且更加坚固!
以新材料新工艺,把「隔热隔音、防蚊降噪、抗风防水」等现代功用融入其间,使之既符合现代时尚生活的实用需求,又具备古典含蓄的文雅气质,并真正回归自然风景与生活。为国人带来国风浩荡的新中式窗景体验,为建筑带来更加节能、优雅的全新助力,为生活再添阔朗舒适的雅致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