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砌体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通病现象
灰缝不均匀、不顺直、不饱满,有透明缝、假缝现象
原因分析
1、未画皮数线,砌筑随意,灰缝宽窄不均,不成直线;
2、铺灰过长,砌筑速度跟不上,砂浆中水分被底砖吸收,使上层砖与砂浆失去粘结;
3、砌筑前未提前湿润;
4、砖砌体原材料尺寸不均匀。
防治措施
1、按“三一砌筑法”施工,(一块砖、一铲灰、一揉挤),要求铺满口灰,然后进行刮缝;
2、砌筑前应在混凝土结构墙体按砌体排版图画出皮数线;
3、提前一天对砌块进行湿润;
4、加强原材料控制,墙体在同一施工层中,应尽量使用同一砖厂同一批次的砖,以避免因砖的规格尺寸误差而竖缝宽度均匀不一致。
通病现象
组砌混乱,有直缝通缝现象
原因分析
1、砌体排版不正确,砌筑随意;
2、忽视组砌方法,特别是两种砌块交界处组砌不正确。
防治措施
1、确定标高,立好皮数杆,控制好砌体排版,在保证灰缝的前提下,确定砖垛处、窗间墙、柱边缘处用砖的合理模数;
2、砌筑时采用“一顺一丁”砌法,同时做到上下错缝,避免通缝出现;
3、墙体中砖缝搭接不得少于1/3砖长。
通病现象
砌块缺棱现象较多
原因分析
1、砖砌体出厂尺寸不均匀;
2、运输转运过程中不注意成品保护,破损较多
防治措施
1、严格控制砌块进场质量,不合格的一律不予接收;
2、转运过程中需轻拿轻放。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后塞口同步砌筑,未挤紧,砂浆灰缝过大
原因分析
工人为省事,同步砌筑后塞口,且填塞随意。
防治措施
1、交底准确,注意过程中检查,至少停止7天才能后砌;
2、严格控制后塞口顶砖角度,两端应设置三角型预制混凝土块,墙长大于3.5米的顶砖应分别朝两个方向顶砌。
通病现象
植筋位置不准确,植筋深度不够、不牢固,植筋长度不够
原因分析
1、植筋前未根据砌体模数排版,画定位线;
2、打孔深度不够,未清孔吹灰,随意植筋;
3、植筋长度未经过计算设置不准。
防治措施
1、在砌体施工前,必须固化三图,植筋前弹出植筋定位线;
2、严格按照植筋工艺进行植筋,植筋后应通过拉拔试验检查。
3、植筋长度不小于㎜和1/5墙长(6、7度抗震);
通病现象
钢筋设置不准确
原因分析
1、拉结筋长度不够,留直槎未设置拉结筋;
2、构造柱钢筋搭接长度不足,箍筋间距过大;
3、压顶、过梁等未设置分布筋等
防治措施1、留直槎的地方设置拉结筋;
2、结筋长度不小于㎜和1/5墙长(6、7度抗震);
3、构造柱、过梁、压顶等构件钢筋按当地构造做法要求设置。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构造柱等二次构件成型质量差(露筋、漏浆等)
原因分析
1、构造柱关模时未设置灌料口,至顶端灌料不足;
2、构造柱马牙槎留置不规范;
3、二次构件关模时未使用双面胶,封模不严;
4、浇筑时振捣不密实;
5、关模前对模板上混凝土残留杂质未清理,拆除模板时混凝土强度不够等。
防治措施
1、构造柱上部留簸箕口,高于梁底5cm;
2、构造柱马牙槎按要求留设;
3、关模时使用双面胶封口,用小型振动棒振捣到位;
4、模板需清理干净,拆模时构造柱强度需达到要求。
通病现象
预制过梁搁置长度不够,搁置反向
原因分析
1、预制时未表明正反向,致搁置反向;
2、预制时长度偏差;
3、支座长度不够时未使用现浇过梁。
防治措施
1、预制时用红笔标出搁置方向,以免操作工人辨识;
2、按要求制作过梁,保证每边25㎝的搁置长度;
3、对搁置长度不够的地方采用现浇过梁,对于小于10CM门垛设置拉结筋,与上部过梁一同浇筑。
案例图片
通病现象
压顶标高设置错误,嵌入墙体深度不够
原因分析
工人操作时遗漏预留压顶位置,或直接从地面向上测量导致位置不准确。
防治措施
根据排版图、室内一米线及窗洞拦板高度确定压顶高度。
通病现象
构造柱、过梁、导墙等二次构件漏设
原因分析
1、未严格按固化图实施;
2、未严格执行检验批报验,砌筑施工前对构造柱、导墙等未验收。
防治措施
1、导墙、构造柱、过梁严格按照设计涂、金科构造做法、固化图实施;
2、砌体施工前严格执行检验批报验程序。
通病现象
安装电箱时打烂墙体原因分析
1、各分项工程未叠图,导致后期修改较多,砸烂墙体;
2、工人施工时未按要求设置外墙空调导管、线盒、栏杆、门窗预制固定点等,后期安装时野蛮施工。
防治措施
1、砌体施工前,与安装等其他工程详细叠图,规避后期整改;
2、绘制排版图、墙体弹线时,标注出空调导管、线盒、门窗栏杆固定点的位置与模数匹配。
案例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