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毕设消失的席草和最后的传承人南大新传
陶维洲新闻传播学院级专业硕士指导老师
王辰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京杭大运河畔,苏州市虎丘区浒墅关镇青灯村,一方嫩绿的秧苗在早春细雨的滋润下尤显青翠。紧邻这方嫩绿的,是苏州富川席业有限公司的厂房。一个中年汉子站在田埂边抽着闷烟,眉头紧锁,“开春后,这些秧苗要不要移栽大田,我还得去跟镇里商量一下。”这个中年汉子名叫施永赳,是苏州富川席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生产的席子便是历史上声名大噪的草席——关席。在空调这一制冷设备尚未出现及至普及的漫长岁月里,草席曾是中国人必备的度夏用品,浒墅关当地出产的独特的优质淡水草和江南手艺人高超的技艺成就了关席的名声。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关席的处境早已不复昔日。鼎盛时,浒墅关一带“家家种草,户户织席”,关席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远销海外。现如今,这门传统手工艺产业慢慢走向衰落,艺人凋零,草田不再。年,浒墅关草席编织技艺被列入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传承这一非遗技艺,浒墅关镇复种了近30亩草田。然而,守护这一古老技艺的人只剩下施永赳一个,他已经默默坚持了7年,感到筋疲力尽。千年浒墅,显赫之“关”浒墅关镇位于姑苏古城西北约12公里处,是古时进入苏州的西大门,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和苏州驰名中外的水乡古镇周庄、同里、甪直等相比,浒墅关镇显得寂寂无名。事实上,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距今已有多年。浒墅关自古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是南北商品运转、交易的主要枢纽。北方的棉花、小麦、杂粮,南方闽广的海货,苏杭嘉湖的丝、棉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在这里快速汇聚,又匆匆流散到全国各地。明清时期,浒墅关是全国七大钞关之一,管辖着太湖流域内几乎所有的水道、港口、船货,收取货物流通交易的税赋,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之一。据记载,清乾隆年间,浒墅关上交国家和省里的税银达50多万两。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浒墅关作为南北水陆码头贸易之繁盛。辉煌过往,“席”可通“天”在浒墅关南来北往的众多商品中,关席名声最大。关席色泽碧青、草质柔软、编结紧密、坚韧耐用,因选用浒墅关本地特产的一种淡水草作为编织原料而得名。这种淡水草做成的席子即便沾上汗渍也不会发黏,舒适凉爽。如果保存得当,一条优质关席用上几十年不会坏,而且越用越温润。图说:施永赳(右)展示关席来源:施永赳供图今年已经80岁高龄的钟才根曾是浒墅关镇青灯村的织席能手,他的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一条关席。这是一条和合席,席的中央从头到脚有条脐带状的隆起,将席幅分为两半。这种席子曾是浒墅关一带人家婚嫁时的必备品,寓意百年好合。农耕时代,关席以其上乘的品质得到消费者认可。而浒墅关独特的交通优势,又让关席行销大江南北提供了便利,使关席得以和浙江宁波出产的“宁席”平分秋色。明清两代是浒墅关草席编织的全盛时期。清末至民国年间,仅浒墅关镇上就有近60家席业店号。新中国成立后,关席最高年产量曾达到万条,畅销海内外。到上世纪60年代,浒墅关镇专设“江苏省吴县供销社草席收购站”,专门负责草席原料和成品的购、销、运等任务。图说:民国时期浒墅关草席业一览表摄影:陶维洲“一到夏天,我们浒墅关运河两岸就放满了大大小小的草席摊,大运河里到处是装草的船和装席的船。”钟才根老人对当年关席的盛况记忆犹新,“我们青灯村那时家家种草、户户织席。小暑前后是席草收割时节,地里、房上、路面……只要是空地,能晒到太阳的地方,几乎都晒满了席草。”精耕细作,9月成“草”在江南地区,草席编织并不稀奇,缘何关席能脱颖而出?钟才根用6个字概括——“用料精、技艺巧”。草席编织,草为纬、麻为经。传统关席制作所用到的原料,便是天然的席草和麻茎。席草的品种大体分为大黄皮和棉衣种两大类,民间俗称咸水草和淡水草。关席必须选取淡水草,即苏南当地棉衣种类目。浒墅关及太湖流域气候温暖、雨水充足,为席草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席草最好的生长期是夏至前后,因正值江南梅雨时节,所以关席所用的席草还有一个浪漫的名字——“梅里青”。图说:青灯村村民正在收割席草来源:施永赳供想收成合格的席草,除了品种好外,种草的过程也异常艰辛。“席草冬月种,来年小暑割”。席草从栽培到收割上晒场的时间约为天,比之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稻、小麦种植时间要长。施永赳说,草田留种期在7月上旬至10月下旬,秧期3个月左右,之后移栽大田,到第二年的6月底7月初收割。今年67岁的青灯村村民李国玲年轻时候也是种草织席的一把好手,回想起过往劳作的场景,不胜唏嘘。“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种草织席,到席草收割的时候,田里头、路边上,甚至屋顶上,铺满席草,金灿灿一片,那场面甭提有多美了。”图说:晾晒席草来源:施永赳供图施永赳说,收割完席草后,要抓住“旺太阳”晾晒,让阳光把席草烤透,这样才能确保席草色泽清白、纤维丝韧性强。“现在有了烘烤设备,席草的晾晒环节要省事多了。”一条草席,万般拿捏近9个月的劳作收获席草,还只是关席编织的第一步。江南地区,劳作者们习惯将织席称作“打席”,一个“打”字,道出了关席编织的艰辛和极高的技艺要求。走进施永赳的工坊,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席草特有的清香。工坊一角,放着捆扎好的席草和一台传统木制织席机。施永赳介绍,在没有机械织席机的时候,传统的关席便是在这种老式织席机上“打”出来的。关席编织,有选料、劈麻、调筋、添草、压扣、抬扣、落扣等一系列精密的工艺流程,一般打一条席需要两人配合,花七八个小时的功夫。浒墅关当地有民谚流传,“织席五更起,落扣月西移”“百条茎,万根草,一条草席半身潮”。施永赳说,打席上手快入门难,要织出高品质的关席,成为打席能手,不打个百八十条席子,是练不成的。图说:施永赳在母亲配合下编织关席“手工打席,要织得紧、席面匀,全在打席人双手力量的拿捏。”施永赳说,席机扣20多斤重,要掌握好压草的力度,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一条2米长的席子,要用到过万根席草,这也意味着打席人要压草上万次,其间所需耗费的心力可想而知。草席织完后,还要经过晾干、揩去席面毛屑和凸草、卷茎的精工处理后,才能上市销售。“当年供销社收购关席的时候,按照草席质量、做工,严格地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李国玲说,要做出甲级关席,首先草要好,然后做工要细,就算是和关席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师傅,也很难保证每条都是精品。盛况不再,难觅“席”踪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关席这一传统手工艺产业已然衰落。如今走在浒墅关镇上,已经看不到当年关席买卖的盛况,曾经遍布街头的草席经营部,也已消失不见。走访苏州当地市场,同样难觅关席踪影。超市、商场内销售的凉席,多为竹制品,偶有草席编织,产地大多写着浙江、安徽。通过淘宝平台以关键词“关席”“浒墅关草席”搜索,均找不到相应商品,平台推荐的草席产品,多产自浙江宁波、台州等地。在曾经“家家种草,户户织席”的青灯村,传统的席机已经成了稀罕物。钟才根说,很多人家的席机造就劈了当柴烧了,用不上。现如今,只有施永赳一家还在坚持着关席的制作和销售,但也一年比一年难。“年是销售最差的一年,销售额才多万元,去了成本,也就赚点人工钱。”施永赳说,关席的市场正在进一步萎缩,现在除了上海、江苏和山东的几个老客户,新的客户几乎没有。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关席便走上了下坡路。年前后,浒墅关当地还在从事手工关席编织的农户已不足20家,产销门市部数量由原来的数十家急剧缩减至3家。而且,这些凉席门市部没有当地出产的淡水草产品,而是被安徽无为、巢湖,浙江宁波、温州等地的咸水草席所占据。时至今日,浒墅关当地仅剩下施永赳1家还有生产手工关席的能力,关席编织技艺已经濒于失传边缘。“现在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关席为何物。”长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