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锂电正极材料行业深度报告市场规模增长,新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银证券,李可伦、武佳雄)
动力电池中最关键的原材料从电池技术来看,正极材料决定电池性能正极材料为动力电池电化学体系提供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的一种产品形式,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电化学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移动来实现充放电,因此也被称为“摇椅电池”。在充电过程中锂离子从正极中脱出,嵌入到负极中;在放电过程锂离子从负极中脱出,回到正极中,完成一次充放电过程。在组成锂离子电池的原材料中,正极材料是锂的化合物,为电池体系提供锂离子。因此,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来看,正极材料是最关键的原材料。正极材料按照晶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正极材料根据材料晶体结构可以分为橄榄石结构、层状结构和尖晶石结构。LiFePO4是一种典型的橄榄石结构,其晶体没有连续的FeO6共边八面体网络,故不能形成电子导电,其导电性比较差。一般通过掺杂或包覆等手段来提升材料的电子导电性能。钴酸锂和三元材料是典型的层状结构的电极材料,LiCoO2在高电压下有很好的循环性能,但是钴具有毒性、成本比较高。因此在其基础上采用镍和锰替代钴的方式发展出了三元材料,既能够提升材料克容量,又能够降低材料成本。LiMn2O4是典型的尖晶石结构电极材料,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等优点,但是该材料在高温下的循环性能较差。正极材料性能对于电池性能影响较大。正极材料的克容量对于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影响较大。根据目前广泛使用的几种动力电池材料体系来看,在负极材料不变的情况下,磷酸铁锂做正极的电池能量密度较低;当正极材料换做克容量较高的5系、6系三元材料后,电池的能量密度也随之提升,达到Wh/kg以上;当正极材料采用克容量更高的NCM材料后,电池能量密度能够达到Wh/kg。此外,正极材料还包括容量更高的高镍材料,富锂锰基等,搭配硅基负极后,其能量密度能够进一步提升到Wh/kg以上。因此不同的正极材料选择对于组成动力电池的性能影响较大。从电池成本来看,正极材料占比较高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原材料成本中占比最高。动力电池的组成主要有四大关键材料: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根据我们测算,在磷酸铁锂电池的成本组成中,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的占比分别为40%、10%、8%、20%,在三元电池中,占比分别为57%、7%、4%、13%。可以看出,无论在磷酸铁锂电池还是三元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占比均最高。因此,正极材料的选择对于动力电池价格的影响较大。从制备技术来看,正极材料制备存在较高技术壁垒磷酸铁锂制备主要采用固相法和液相法两种。固相合成法是目前应用最多、研究最为成熟的合成磷酸铁锂的方法,其中,碳热还原法又是应用较为广泛的。固相合成法使用的铁源一般为草酸亚铁、氧化铁、磷酸铁等,锂源一般为碳酸锂、氢氧化锂、乙酸锂等,磷源一般为磷酸-二氢铵、磷酸氢二铵等。将上述原材料按化学计量比混合均匀后,在保护气(N2、Ar等)下,首先在较低温度下处理1-5h,使原材料预分解,然后再在高温下(-℃)处理5-20h,由于原材料种类较多,因此该反应方法的关键是原材料混合时必须均匀。液相法主要有水热/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等,在使初始原料在分子水平上的混合和获得的前驱体更均匀,比起固相合成法有无可争议的优势,但由于对生产条件控制的要求较高,其产业化相比固相合成法难度要大。其中,水热/溶剂热法是较为普及的液相合成法,其相对较为快捷且易操作,以化学计量比1:1:3的FeSO4、H3PO4和LiOH为原料,首先将FeSO4溶液和H3PO4溶液混合,然后将LiOH溶液加入混合物中,在℃条件下进行水热反应5h。此种方法在制备过程中,由于锂/铁的原子排布混乱,会使大概7%的铁原子占据锂的位臵,使得制备出的产品中磷酸铁锂容量不够高。两种方法各有优劣。固相合成法最大的优点是设备和工艺简单,制备条件容易控制,较为适合工业化生产。其缺点是原材料固相不均匀,化学反应产物颗粒较大,粒度分布范围宽,产品批次一致性较差,对产品导电性、安全性等产生不利影响。液相合成法的优点是容易控制晶型和粒径,物相均一,粉体粒径小,过程简单。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需要高温高压设备,设备造价高,工艺复杂。液相法存在较高技术壁垒。制备高性能的磷酸铁锂还是需采用液相合成法,只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想办法优化工艺,降低成本。磷酸铁锂龙头企业德方纳米就是采用的液相合成法——“自热蒸发液相合成纳米磷酸铁锂技术”。该技术综合了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非连续石墨烯包覆等技术,在常温常压下,通过将原料锂源、铁源、磷源和辅料混合后即可自发反应,反应放热后快速蒸发水分而自动停止反应,得到纳米磷酸铁锂的前驱体,而后在烧结过程中加入碳源,进行两次的高温分解,得到非连续的石墨烯包覆磷酸铁锂颗粒。市场格局或仍有变数,技术壁垒将成未来竞争关键出货量保持增长,结构出现变化正极材料整体出货量增速较快。正极材料近几年的出货量增长较快,年出货量为16.1万吨,到年增长至.4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46.70%。年正极材料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98.5%,增速创历史新高。其中磷酸铁锂出货量从年的5.56万吨增长到年的45.5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52.26%;三元材料出货量则从5.4万吨增长到42.2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50.86%。可以看出,近6年磷酸铁锂的增长速度较快。三元材料出货量增速稳定,高镍趋势明确。-年,国内三元材料出货量由5.4万吨增长至23.5万吨,年均复合增速为44.43%。其中,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占三元材料的比重从1%提高到24%,三元材料高镍趋势显著。年,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蓬勃发展,根据EVTank统计的数据,全球三元材料出货量达到71.8万吨,同比增长70.9%;国内三元材料出货量达到42.2万吨,同比增长79.6%。根据EVTank数据,年高镍三元占三元材料出货比重超过36%,高镍趋势进一步明确。材料价格呈现大幅增长。正极材料价格受上游原材料影响较大,近几年上行趋势较为显著。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由5.15万元/吨上升至27.75万元/吨,涨幅超过%。年3月以来,碳酸锂价格已突破50万元/吨。作为正极材料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碳酸锂价格高涨给下游企业造成较大压力,磷酸铁锂材料价格在一年内由4.85万元/吨上涨至16.8万元/吨,涨幅达到%。对于三元材料,其成本还受到镍、钴、锰材料的影响,价格呈现大幅增长趋势。铁锂材料市场份额逐步走高。-年,磷酸铁锂出货占比从21.72%提升至41.59%,市场份额多年来首次超过三元材料,主要得益于原材料价格高涨背景下,磷酸铁锂成本优势进一步显现。同时伴随补贴政策退坡,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的三元材料需求增速放缓。刀片电池、CTP等技术的逐步成熟也将带动磷酸铁锂电池成组效率提高,能量密度有所改善。未来随着磷酸铁锂产能持续扩张,其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正极材料市场受新能源汽车补贴影响较大。年以来,我国逐步调整补贴标准,对续航里程、能量密度等指标提出更高要求,带动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材料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随着补贴政策逐步退坡,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回归市场,带动市场格局进一步转变。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我国补贴政策实行平缓退坡,-年补贴标准分别在上一年基础上退坡10%、20%、30%。年12月31日,四部委印发《关于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年底终止补贴政策。由于正极材料在动力电池成本中占比最高,受到影响较大,下游补贴红利的逐步消退将对正极材料价格带来下行压力。市场格局尚未稳定,新进入者增加正极材料市场集中度处于较低水平。正极材料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新进入者众多。一方面下游动力电池厂商出于产品质量、供应链保障等考虑,会自产部分正极材料;另一方面,上游原材料厂商和回收企业具有资源优势,也会向下布局,一定程度上挤占正极材料厂商的市场空间。目前磷酸铁锂成本优势显现、三元材料向高镍低钴趋势发展、新型材料逐渐受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