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扇上的烟云,扇子美诗11首,看看团扇,羽

发布时间:2024/12/13 2:06:23   

“设若少女妆台间没有镜子,

成天凝望悬在壁上的宫扇,

扇上的楼阁如水中倒影,

染着剩粉残泪如烟云……”何其芳《扇上的烟云》

何其芳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重庆万州长大,从他早期的作品里可以看到他成长环境优裕而寂寞,从小酷爱古典诗词,但是他出生在晚清,时代的摇摇欲坠,让他的作品笼罩了无以名具的末世之美,现实的无有出路,诗作散文呈现出类似晚唐的凄美。他见证沉默的青春姊妹们,无一例外困在时光里寂寞老去,他善于描写一种姿态。

这首扇子诗是他成名作《画梦录》的第一篇代序,虽然是现代诗作,却有浓烈的古典风格,音韵和情感的婉妙,让人入胜。

写的是一把团扇,放在少女的妆台间。寂寞的女孩成天望着团扇,那扇子上楼阁流云,是另外的世界吗?那上面寄托了她的幻想,还是前生往事的映射?

从前的女子,夏天都会有一把心爱的团扇,两两相对,或者比亲人和爱人相处的时间更长,在夏天。

扇,最初和羽毛相关。上古之人狩猎为生,品级高的自然是把征服下来的珍稀的动物的皮毛系在身上,戴在头上,可以参见原始部落的酋长。那是征服与财富与威望的象征。

出行为了显示地位,演化成皇帝和国王出行,背后都会有长柄的羽毛扇子,是一种仪仗和权威,当然也具有实用价值,用长扇以及其他仪仗布置成一个相对清洁的环境,遮蔽阳光,抵挡灰尘,表达高尚和敬畏。这种仪仗其实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比如清朝皇帝出行,后面要跟着十把巨大的双龙黄团扇,当然这个时候的材料,可能不只是羽毛,而是丝织品。

但是天热,该用什么消暑取凉呢?民间自然能用的芭蕉荷叶都用上,但是皇帝和官员肯定不能如此土,所以那些鸟的羽毛就有了用途,并列起来,按照鸟的珍贵程度,做成取风的小扇子,按照级别来。不得超越级别。

但民间的取凉工具也因地制宜迅速发展,比如用竹条做成圈,上面蒙上树叶或者纺织品,就是一把纳凉工具。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汉宫班婕妤所作

这是最早关于团扇的诗,传说为汉朝班婕妤所做,夏天到来,用雪白的进贡的丝绸,做成双面扇子。所谓合欢扇,就是以竹条为骨,两边都蒙上雪白的扇面,正看反看都像圆圆的月亮一样。

因为这些材料轻薄,所以不只是女子用,君王大臣都用。好在过去的服装,袖子宽大,里面缝有大荷包,可以将扇子放在里面。大家都用扇子时,一起拿出来。

这个时候的团扇审美,扇面以素净,白色,用料高档为主。不装饰过多,更不会在上面题画作诗。就是喜欢那种夏天白净如雪的感觉。

当然热的时候是真的离不开手,比爱情还亲密,不过一到秋天,这扇子肯定就没用了,因为那个时候不是折叠扇,只能收藏起来。又因为一个夏天都在用,不耐脏也不好清洗,往往第二年拿出来时,长了霉,只能丢掉了。

团扇虽美,只有一个夏天,这是班婕妤的感慨和悲凉。君王之对女子的爱,也如团扇,爱的时候朝夕不离手,不用的时候,可能永远就不再用这柄了。很现实。团扇就是一快消品。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动摇玉郎手。因风访方便。”南北朝沈约《团扇歌》

白团扇是古代夏天一道美丽的风景,无论你穿什么,用什么,但是夏天来了,人人手上都是一把洁白的团扇,有一种视觉的夏天的美。天热使人平等,也使人心地柔软。在视觉上跨越了阶层。

两个少年,一男一女,走到一片竹林,在享受翠绿和阴森之美的同时,共同想到这里的竹子可以做团扇,那洁白的团扇让竹林有了仙意,像巨大的圆润的白蝴蝶。若是男子手上拿着团扇扇风,何等优雅,女孩子的想象很容易变成现实。

“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南北朝萧衍《团扇歌》

夏天里,手上的团扇,像天上皎洁的月亮,摇一摇,那是将月亮拎在手中呀,平躺着,让荷花风一阵阵吹过。

经常用扇子的人,肯定会锻炼手指的灵巧,所以古代的扇子舞,我们已经不能想象,但是单从团扇如明月如欢喜,就可以想到那能够在指尖翻出多少欢喜花样。

竹骨团扇成为夏天消暑的主流。当然有闲的人愿意拗造型,做成方的,多边的,但整体还是圆扇的变种。

“摇风碎朝翮。拂汗落毛衣。定似回溪路。将军垂翅归。”南北朝庾信《咏羽扇诗》

那么羽毛扇呢?羽毛扇当然存在。战国宋玉在一次国王诸侯级别的聚会上,太热了,直接就用仪仗上的白鹤尾巴当扇子,他是扇给楚王还是给他自己,不得而知。但从此羽毛扇子就从上到下流行。但是,什么级别用什么羽毛,那是有规定的。

比如诸葛亮总是摇着一把白羽毛扇,冬天也摇。白羽毛扇代表他的谋士地位,很可能是刘备亲自送他的。

因为白色的可以做扇子的羽毛并不容易得到。一把白羽毛扇,那是需要好几只颜色一样的鸟的大翅膀才能做成,真真琐碎死,如同红楼梦薛宝钗的冷香丸。所以基本是下面进贡给诸侯皇帝,皇帝有选择性地送给大臣。所以这首南北朝的羽毛扇一看就是御赐的,所以不厌其烦地夸奖,那羽毛不沾水,羽毛整齐,仿佛大将军整队回来那么肃穆。

“彼鸿鹄之弱羽,

出江湖之下方,

安知烦暑,可致清凉?

肃肃白羽,穆如清风,

纵秋气之移夺,

终感恩于箧中。”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夏,盛暑。奉敕使大将军高力士赐宰臣白羽扇》节录

上好的白羽毛扇都是皇帝给的。以表示对臣子的尊重和提升他的地位。皇帝亲自让高力士送一把白羽毛扇给张九龄,无非是暗示他有诸葛孔明之功,继续努力。像这样的扇子,只能用盒子收藏起来,或者重大的场合偶尔一用,以表示自己深得皇帝的信任。

当然他也可以自己拿把羽毛扇子,但是在材质,做工和象征意义上肯定就没有皇帝那把意义重大。

“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唐朝白居易《白羽扇》

白居易喜欢白,所以他这把白羽毛扇,还真是来历不明。可能是他年老功高,皇帝赐的,白居易倒也达观,就算是皇帝给的,他因为喜欢,也就拿来就用,老年的白居易手里拿着一把白羽毛扇,倒也形象妥帖,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

何人能用,只有我老了的白居易,这更让我相信这是一把御赐的扇子。

唐朝以后,流行在团扇上作画题诗,让扇子更加生动。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唐朝罗隐《扇上画牡丹》

多彩富庶的唐朝,扇面上多种多样,这是在团扇上画牡丹,可以说非常生动,这团扇上画着不只一朵牡丹,小小扇面,数朵牡丹次第开花,还有没有落脚的翩翩蝴蝶。

一把扇子就像天上月亮,牡丹花就是月亮的桂树影,美人手上一轮繁花月亮,那真是天上人间

“湘竹殊堪制,齐纨且未工。

幸亲芳袖日,犹带旧林风。掩笑歌筵里,传书卧阁中。

竟将为别赠,宁与合欢同。”皇甫冉《题竹扇赠别》

洁白的团扇另外有纪念作用,可以让喜欢的人留下墨宝。一个女子将白团扇给心爱的男子,请留下诗句吧。男子感慨,这是离别呀,将离别诗写在上头,岂不让人伤感,因为团扇本身寓意团圆。然而他还是写了。所谓相思,就是只要有你的痕迹,我都珍爱,如果你陪不了我,就让你的诗陪我过寂寞的长夏吧。

到了宋朝,扇子更加精细,有绣花扇,画扇,不过许多人还是愿意在扇子上题诗,甚至名家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这个时候,折扇开始流行。

折扇本来中国也有,只是宋朝时,朝鲜的折扇品质好,新奇可爱,便于折叠,流行于贵族间。

“几股湘江龙骨瘦。

巧样翻腾,叠作湘波皱。

金缕小钿花草门。

翠条更结同心扣。

金殿珠帘间永画。

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

忽听传宣须急奏。”元完颜《蝶恋花聚骨扇》

元朝完颜是皇族,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夏天上朝,是带的折扇,这个折扇可以已经是中国本土生产,用的是湘竹。可以折叠起来放在怀中,上面是工艺精细的画作,有镂空或者精致的装饰品,正玩赏着扇子,听到里面传话说皇帝接见,赶紧将扇子折叠放在怀里。

这点明这种扇子还属于贵族专用,充满贵族的傲娇。

到了明朝,折扇开始由上而下大规模流行。起于皇帝送给大臣的礼物,因为基础制作工艺不高,善于活学活用的中国人自然就仿制,要材料有材料,所以折扇就取代了虽然美丽但是不耐携带的团扇。

折扇在明清广泛使用。一本戏剧《桃花扇》,里面的扇子,不是团扇,是折扇,

“感时忧国欲断肠。

点点碧血洒白扇,

芳心一片徒悲壮。

空留桃花香。”孔尚任《桃花扇》

那雪白的折扇,关起来是小小竹签,打开了是历史山河,悲欢离合。

当代人有空调和电扇,只有极少的场合用到团扇,折扇和羽毛扇,但是它们并没有绝迹。

当一把空白的团扇和纸扇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最想写,最想画的是什么呢?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扇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62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