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资源 >> 清代铜胎珐琅香炉珐琅器制作工艺发展的
珐琅制作工艺自元代传入以来,因其光华璀璨、华美光鲜而深受历代贵族的喜爱。香炉为珐琅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众多场合中都能见到其身影,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宫廷御用器物。珐琅工艺在清代已经发展成熟,并在多种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下,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一、清代铜胎珐琅香炉的功用及生产背景
(一)珐琅香炉的功用
香炉,作为一种焚烧香料的器具,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其材质与功用也在不断被丰富。其中,清代的铜胎珐琅香炉就是香炉经过长期发展而得来的产物,其不仅在清代皇室生活中有着多种用途同时还成为了清宫重要的陈设物品。可用于熏香、取暖,亦或用于陈设增添文人意趣,还能用于宗教活动以烘托气氛。
在清代对于香料的种类和使用,在文献里有着不少的记载,清宫內对于用香更是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香料。焚香可净化环境增香除臭、驱寒取暖、驱虫辟邪等等,清代皇室和贵族们以及文人雅士,在生活都离不开熏香。而在清宫內用于熏香的器具,多为珐琅材质的香炉,珐琅香炉也随着熏香的不同有了更多的形制和造型。
一方面,古人燃香以取暖、除湿为主。而作为焚烧香料的器具—香炉,不仅满足了焚香的基本功用,同时也彰显了用香人的个人艺术品味。到了清代,香炉已经成为生活中常见的器皿。在清宫中更是如此,又因珐琅制品为皇家御用之物,因此,上至议政大殿下到后宫居室,珐琅香炉的身影随处可见,焚香也成为了日常生活习惯。
另一方面,香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在宋代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在清宫的文化活动中,珐琅香炉的使用愈发频繁,作用也更为突显。不同的场合点燃不同的香,搭配不同形制的香炉,即是一种生活品质的享受,同时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珐琅香炉艺术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此外,根据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记载,早在上古时期,古人们就已经会点燃柴薪使之出现烟雾来祭祀天地。这种点燃植物的方式或许是最早的“烧香”,“烧香”在宗教和祭祀活动中成了重要的环节。而用于烧香的香炉就在宗教、祭祀仪式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清代宫廷的祭祀和宗教活动较为频繁,焚香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丝丝青烟成为了皇帝与神灵沟通的媒介,显示出“君权神授”的威严。在礼佛的三事和五供中都带有香炉一件,也说明了在清代的宗教和祭祀活动中,珐琅香炉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生产背景
清宫珐琅香炉生产于清内务府造办处下属的珐琅作,珐琅作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几经改制,至乾隆一朝时规模空前,但到了乾隆五十四年时被撤销,自此清宫珐琅的烧造走向衰败。
从康熙皇帝开始,清宫的珐琅烧造拉开了序幕。这一时期除了仿制明珐琅,还努力创新,引进了新的珐琅工艺—画珐琅。此后的雍正、乾隆二帝,相较于康熙帝,对珐琅的喜爱程度只增不减,这也促进了清宫珐琅的生产与发展,也同步促进了铜胎珐琅香炉的发展。
康乾盛世,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社会中崇尚奢华的风气渐起。加之皇帝对珐琅这一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的喜爱及重视,宫廷珐琅作的高效运作以及能工巧匠们在分明的奖罚制度下精益求精的制作。铜胎珐琅香炉作为珐琅器中最为常见的器物类型,已然成为清宫重要的工艺品。
二、铜胎珐琅香炉器形风格
香炉出现时间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过了历朝历代的使用与发展,香炉的材质愈来愈丰富,造型也更为多样。明清时期,珐琅工艺因其富丽奢华的风格而备受皇家喜爱,因此,珐琅工艺在香炉的制作中经常被使用,也就形成了珐琅香炉其别具一格的艺术审美。
清宫珐琅香炉的风格可以从器形以及纹饰两个方面来探讨,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时期,虽然香炉风格的变化不大,但是在掐丝珐琅的掐丝工艺以及常见的花卉图案上还是有着细微的差别。西方珐琅在进入中国后,吸收了传统的陶瓷、错金银、青铜铸造等工艺,使得珐琅大放异彩。历经雍正、乾隆二朝的发展,珐琅香炉的造型则更为丰富,表现题材愈发多样化。
除了本土的香料外,随着历朝历代的外交,大量的香料被传入,这些外来的香料丰富了我国的香料品种。树脂类香料因其燃烧时烟少且香味馥郁而受到欢迎,这一类树脂类香料的流行,为香炉的形制与造型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树脂香料的传入也使得燃香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从燃烧单一的草本类香料转向燃烧或熏烧合香。宋代陈敬撰写的《香谱》集各类香书之大成,记载了多种合香之法。
香炉的具体产生时间已经难以考证,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用于燃烧香料的是一种被称为“铜杯”的镂空器皿,另外在曾侯乙墓中曾出土一件“香炉”,其内壁有烟火的痕迹,因此被认定用于熏烧。战国时期,在江南地区多使用一种熏瓶。而这一时期能准确定义为香炉的是豆形香炉,在长沙战国晚期的楚墓中有实物出土。
汉代香炉以博山炉为代表,其盖如山,带有镂空的缝隙,在里面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处袅袅升起,如仙山一般,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
唐代金属制作工艺发达,香炉多为金属制,以手持香炉为代表,这一类香炉无盖如一个杯盏,侧面有一手柄,时人称其为“鹊尾香炉”,后世多称“柄香炉”。在唐代的壁画中,就有手持鹊尾香炉的供养人和菩萨等壁画形象出现。
到了宋代,金石学兴起,好古之风在当时十分盛行,文人士大夫以摹玩古物为雅,大量仿制三代鼎彝造型的香炉出现,常见的仿古造型的香炉有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这些炉型在北宋时期的官窑、哥窑、定窑以及南宋时期的龙泉窑均有生产,并成为后世香炉沿用的造型。
除了仿古造型的香炉外,仿生香炉,特别是以仿狮子、小鸭等造型的香炉在宋代也十分受欢迎,这些仿生香炉大多为瓷质,以景德镇青白瓷质地为主,体现出一种简约之美,仿生造型多用于炉盖之上,香炉整体小巧、纤细,适合把玩,更能体现文人审美与意趣。
清代,金石之风复兴,清代帝王为巩固皇权、彰显皇威,也多用鼎彝的造型来制作香炉,到了乾隆皇帝时,这种仿古造型的香炉愈加流行。另外,清代皇帝,特别是乾隆皇帝对于具有文人审美的物件及艺术品颇为喜爱,因此宋明两朝的香炉造型与形制在清代也多被沿用。
三、铜胎珐琅香炉纹饰风格
珐琅工艺自元代传入中国后,历经元明两代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在这期间,随着珐琅工艺不断改进再加上工匠的手艺愈发纯熟,越来越多的装饰图案被设计出来,珐琅器的装饰图案更为丰富、多样。
康熙年间,画珐琅工艺传入并兴起,相较于掐丝珐琅,画珐琅的绘制与瓷器绘制更为相像,纹饰的选择也更偏向于瓷器。相较于其它工艺,掐丝珐琅在纹饰上更具有规律性,用连续且相同的纹饰,会使得整体呈现一种具有韵律感的格式,如锦地或者连续性的花卉纹饰的使用。
而主体纹饰的使用会使得器物主题与风格更为突出,进一步加强了珐琅器的装饰性也突出了制作者的创作意愿与创作理念。
清代的掐丝工艺在充分吸收了前朝工艺的同时更进一步发展,使得清代珐琅在表现形式和制作精细程度上都远超前朝。因此,纹饰的发展与丰富,为清宫珐琅形成其皇家风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花卉纹饰
花卉纹饰掐丝珐琅器物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装饰纹饰,植物种类丰富、表现力强,可写实亦可抽象,具有极佳的视觉效果。常见的花卉纹饰有缠枝莲花纹、菊花纹、牡丹纹、宝相纹、卷草纹、梅花纹等。这些纹饰多在开放式布局中做主体纹饰。
2、动物纹饰
动物纹饰在掐丝珐琅器中较为常用,相对于植物纹饰来说,在使用上更具有倾向性。在珐琅香炉中,动物纹饰的使用就十分普遍,如兽面纹、龙纹、凤纹、狮纹等。还有与其它纹饰结合起来表达吉祥寓意的一些动物纹饰,如蝙蝠纹、金鱼纹、喜鹊纹等。随着珐琅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动物纹饰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纹路也愈发复杂,动物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3、自然纹饰
自然纹饰指以大自然中常见的自然物象为参照物设计、制作出来的纹饰。常见的自然纹饰有云纹、水纹、山石纹等。这些纹饰多与植物、动物纹饰组合成为主体纹饰。在画面中,自然纹饰的使用会使得纹饰更具画面感,整体会更为生动、逼真。
4、吉祥纹饰
吉祥纹饰大多由多种纹饰组合而成,有的是根据不同纹饰自身被赋予的意思凑成吉祥语句,而有的是根据事物的谐音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吉祥的含义。前者组合如暗八仙、八吉祥、牡丹与荷花组成的“富贵荣华”等;后者组合如松树和仙鹤组成的“松鹤延年”、蝙蝠与寿字或者桃组成的“五福捧寿”等。
一般,这类纹饰在掐丝珐琅中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含义,纹饰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图像志,使人们看到后就会明白想要表达的意思。
5、文字纹饰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其结构本身就是由图像而来,在图样的发展中,人们将文字抽象化,使之成为一种纹样,用于装饰。在明清的掐丝珐琅艺术中,人们将文字变形为一种图案,用于器物装饰。
常见的文字纹饰有寿字纹、福字纹、梵文、阿拉伯文(回文)等。文字的纹饰最为直接的表达出了人们的祈愿,如福、寿,梵文和阿拉伯文则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装饰的也多为宗教用具。
6、辅助纹饰
珐琅器在装饰的布局上很大程度与瓷器相似,在器物的口沿、颈部、肩部、腹部以及足部等位置都有纹饰进行装饰,这些纹饰多为一条装饰带,用以分割图案、画面。常见的辅助纹饰有如意云头纹、蕉叶纹、回纹、蟠螭纹、曲带纹、钱币纹、卷草纹等等。这些图案都可连续使用,并构成具有起伏、韵律感的图案。
7、锦地纹
锦地纹在元明珐琅器中很难见到,清以后才逐渐兴起。锦地纹的运用除了使装饰更加华丽、工整外,还可以通过大量的掐丝使得珐琅的烧造更为容易、成功率更高。
锦地纹的纹饰种类丰富,如回字锦、万字锦、钱币锦、龟背锦、鱼鳞锦、桂花锦、冰裂锦、联珠锦、云头锦、皮球锦、铺地锦等。锦地纹的使用一方面代表了掐丝珐琅技术的成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珐琅装饰纹样的丰富性。
结语
清代是珐琅器在其发展历程上最为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珐琅的品种多样,制作精良,器型丰富品种多样,其装饰风格更是空前丰富,从而使得珐琅器成为了宫廷御用器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清宫珐琅香炉为御用之器不论在材质还是在做工方面都堪称顶级,其精美华贵、精巧多变的装饰风格为后世的工艺品设计及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值得我们去更深入的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