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资源 >> 科学家创业者纳微科技江必旺科研转化最缺
“高端材料(微球)的市场是赢家通吃的,要么做到世界第一,要么就没机会,这就是为什么高端新材料容易形成产业‘卡脖子’技术的主要原因,因为你做的只要差一点点,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中国不缺有聪明才智的人,但缺的是有耐心的人。当中国有更多人愿意沉下心来真正去做技术创新,做科技成果转化,真正地靠技术创新打败竞争对手,也会赢得竞争对手的尊重。”
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纳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江必旺始终记得,自己的第一位国外重要客户是一家百年欧洲药企。在这家药企里,纳微科技用升的微球替换了日本产的1升的微球,优质的性能和更高的效率让所有人大为惊讶。经过十年坚持底层技术创新,坚持全球原始创新,成千上万次“冷板凳”上的实验,江必旺终于敲开了几乎不可能的国外生物制药市场的大门。
微球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材料,是尺寸在微米至纳米级别的球形颗粒。“1克的微球,面积摊开可以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江必旺日前向澎湃科技介绍说。
微球用途十分广泛,涵盖了材料、分析、生物技术、医药工程、电子等众多领域。年,《科技日报》曾总结了中国35项“卡脖子”技术,微球在其中被称为“民族工业不能承受之轻”。现在,中国的微球不仅打破了欧美和日本的垄断,还以出色的性能改写了行业标准。让这些改变发生的就是纳微科技。现在,纳微科技是世界上可以大规模生产精确可控的二氧化硅微球的唯一一家公司。
十年,从实验室到产品
年,江必旺来到苏州生物纳米园创办了纳微科技。“生物医药行业所用的微球当时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并且每年都要涨价,这关系到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成本和安全供应问题,亟需国产化。”创业之初,江必旺最希望的就是通过创新解决中国生物制药行业对进口微球原料的依赖。
但当时的状况十分尴尬。虽然有很多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在从事色谱填料微球的研发,色谱分离技术领域的论文中国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部委对这一领域也有重大项目的支持,但这项技术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里,未能实现产业化。
二氧化硅微球是药物分离和分析不可或缺的材料,其粒径控制是二氧化硅微球生产难点之一。国外当时是依靠先进的筛分设备对粒径大小和均一性进行控制,由于设备极其昂贵,对于创业公司根本负担不起。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通过跨领域创新提出二氧化硅微球精准制造技术的全新理念,只花了两年多时间就在实验室里印证了这个理念的可行性。突破了这个领域的技术难题,我们都很高兴,以为很快就可以实现产业化,”江必旺说道,“但后面真正把这个技术转化为产品,我们几十个人的团队花了十年的时间。”
“实验室的技术与产业化差了十万八千里。”直到亲自创业时,江必旺才深有体会。
“科研只是一个点的突破。”江必旺表示,“我当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