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国之重器朱炳仁

发布时间:2023/6/21 2:51:49   

与朱炳仁交谈,最大的两个感受,一个是他对铜雕艺术的执着热爱,另一个就是他为人处世的低调。

谈到铜与铜雕艺术,他意气洋洋,从祖辈与铜器工艺的缘分、对老铜铺的童年记忆,到铜艺术源远流长的历史、精巧独特的技艺,从打铜的传统手艺,到最先进的冶炼、锻打、雕刻技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朱炳仁

你会在他的讲述中,看到从大禹、始皇的社稷重宝,到铜盆、铜秤的百姓日用,再到今天建筑的铜饰、家居的铜摆件,那淳朴华美的光辉遍布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讲述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光荣。

让你爱上铜艺术,爱上铜文化。

家族传承——以铜立业,以书立世

铜雕的老字号品牌为“朱府铜艺”。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

年第一代铜艺匠人朱雨相在绍兴开设“义大铜锡店”,主要做些日常用品。这份铜艺手艺到了朱雨相之子朱宝堂手上,“义大铜锡店”更名为“瑞昌铜店”,设在绍兴北后街83-85号,生意更加红火,并开三店一铺,产品销到京城。

可惜的是,传到朱宝堂儿子朱德源这一代,因战乱原因被迫结束铜生意,并举家迁往杭州。

“我父亲跟着他的爷爷学书法,在杭州是很有影响的一个书法家。”朱炳仁说,在无铜可做的年代,他从7岁起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学习传统文化。

很多人都不知道,就是这位喜欢泡饭、油条、白腐乳的老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做了一件让人“陶醉”的事情,那就是在“公”字当头的年代,开了杭州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家私营画廊——“朱德源书画社”。

说起父亲,朱炳仁颇为自豪,“改革开放以后,杭州的灵隐寺以及一些商店和企业的招牌字,很多是他做的。从做铜字招牌开始,我父亲就想回到老祖宗的行当,于是又开始做铜。”朱德源开始走上专门研究铜艺书法之路,融入了杭州的打铜巷,铜艺又开始走向街头巷尾。

杭州,是朱炳仁一家起兴之地,由于对铜的极度热爱,朱炳仁立业之后倾其所有,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历时3年自费筹建了全国首座“江南铜屋”——朱炳仁艺术博物馆,蔚为大观,令人震撼。

这座坐落在杭州西湖边的民居是一个铜雕的天堂,仿照明清时期江南民居风格建造,占地平方米,耗费原料铜吨,除了立面墙和地面以外,其他眼前可见之物如门蹬、回廊、地板、门窗、斗拱、立柱、艺术品等全部采用铜质结构和装饰,这里的一切无一不展示着和铜有关的种种可能。

每年有数百万国内外游客慕名前来,感叹于这奢华的铜世界。这座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博物馆,朱炳仁却免费对大众开放,他只希望通过“江南铜屋”让更多的人充分感受铜的魅力。

山海经

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朱炳仁一直遵循着“以铜立业,以书立世”的家训。

在杭州一条“永田里”的小巷,至今挂着一块“墨缘堂”的匾额,上面分别写着“朱德源,一九八五年”。

朱炳仁多方努力,希望在故乡绍兴恢复祖传铜铺。这一愿望得到了绍兴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鲁迅故里的街上——鲁迅中路号建设了朱家台门铜雕馆。

如今鲁迅故里,除了课本上鲁迅的三味书屋让人们记忆犹新,还可以看到铜雕馆带来的文化与历史烙印。

国礼相传——不朽辉煌,国之重器

“天子九鼎”,鼎是中国古时候最重要的礼器,也是传国重器。青铜铸成的大鼎,更是国家与权力的象征。

铜因其坚韧与不腐,见证了岁月流逝中,中华文明不衰的辉煌。而至现代化今日,铜艺术依旧被认为是一种中华文化的承载物。

20多年前,为迎接年的香港回归,北京人民大会堂专门建设了香港厅。厅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设施,就是铜门。

朱炳仁介绍说,“因为我们在铜领域里面还是做出了一些成就、一些影响力,所以后来就选中了我们,也是非常有幸的。”

这件作品既能体现香港的文化内涵,又能够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接轨。“我就想到藏书票。把香港的建设,香港的著名大厦,作为图案,设计好之后融合在藏书票里面。”这件作品见证了那个高光的瞬间,一段自豪的历史。

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会议大厅吊顶外圈的“流线型紫铜连心斗拱”雄浑厚重,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底蕴,凝聚着“朱府铜艺”传承人朱炳仁、朱军岷父子以及国内近名铜匠艺人的匠心和智慧。

G20期间朱炳仁创作的《乾隆八骏》,作为外交礼品送给了泰国总理巴育。朱炳仁介绍说,“《乾隆八骏》是故宫的一幅名画,把它做成这个立体的八骏,非常受欢迎。所以被选作国礼送给他国领导人。”

文化地标——盛世有心铸新瓦

美丽的西湖之畔,有一座充满传奇故事的雷峰塔。它曾在年倒塌。

雷峰塔原为砖木结构,倒塌之后的年,朱炳仁在接到重建雷峰塔任务的当天,挥毫写下一句诗:“上苍无意留古砖,盛世有心铸新瓦。”但是朱炳仁用铜做主题重建雷峰塔的提议,一经提出就遭到了质疑。

很多专家认为,铜能否长时间保存是个问题,且无史可鉴,技术上没有保证。

朱炳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铜在自然界,一千年才腐蚀一毫米。他一口气写出了十万字的创作思路,终于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认可。

新雷峰塔拥有黑古色的铜瓦、古铜色的铜围栏,每个转角都设富贵红色的铜斗拱,金黄色飞檐翼角下挂着黄铜风铃,铜柱既仿似木料,又具有木料难有的光泽。

他采用了五项国家专利技术,用铜吨,经过无休止的试验和探索,终于为72米高的雷峰塔“穿”上了一件高贵、豪华、庄重的彩色铜衣,博得了广泛赞誉。

重建的雷峰塔被喻为现代铜建筑的开山之作。

正是朱炳仁,为这充满传奇色彩的雷峰塔铸就了钢骨铜身,雷峰塔焕然一新,又保留了传奇;正是他,将首创的彩色铜雕工艺用于建筑工程,成就了西湖堤岸大气磅礴的中国首座彩色铜雕宝塔。

今天,当我们仰望这座雷峰塔时,谁能想得到,倒下的它会披上了彩色的艺术铜衣站起来,重现“雷峰夕照”的壮观景象。

除了雷峰塔,朱炳仁的建筑作品还有很多:常州天宁宝塔、上海东林寺金源桥、峨眉山金顶、桂林铜塔、灵隐铜殿……

“铜雕艺术大师中,朱炳仁先生当之无愧为一代宗师。”这是联合国开发署为这位艺术家定的评语。

把铜雕装饰工程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来看的朱炳仁,在金属装饰艺术界享有极高声誉,是中国建筑装饰协会首位被授予“中国铜装饰艺术大师”的艺术家。

艺术跨界——我就是铜,铜就是我

在铜建筑工程、铜雕装饰领域叱咤风云的朱炳仁,业界已鲜有对手。

但他内心深处一直有个不为人知的梦想,在他的血液里,一种纯粹的艺术涵养在不停地流淌和冲撞着,并时时使他血脉贲张。他要挑战自己!他游弋于诗、书、画、印、铜的海洋,身份的多样性也让他的艺术体系建立了美学联系。

作为“熔铜艺术”创始人,当提到熔铜艺术的诞生时,朱炳仁介绍到:“很多人不知道,我是先有‘云墨’,后有‘熔铜’,看似谲异,实出同源。”

在朱炳仁心中,水墨,不仅仅是水墨那么简单。

对他来说,从传统水墨画技艺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和铜一样,在不容置疑的规矩中,只能重复千年一日的陈旧故事。而熔铜艺术来自于对这陈旧的一次涅槃洗礼。

年,一场意外的惊世大火,让高达.9米的世界最高佛塔——常州天宁宝塔,在竣工时刻遭遇了无情火灾。清理现场时,无限悲伤的朱炳仁意外发现,高温中融化了的铜肆意流淌,反而形成晶莹的铜珠和姿态万千的熔铜结晶体,而此种形态的铜所展现的流畅之美是人工铸造无法实现的。

朱炳仁将这些熔渣结晶体视为佛祖所赐的“舍利”,他开悟般地将“铜珠舍利”运用到自己的铜铸艺术当中,由此在铜雕领域创立了新的艺术门派——“熔铜艺术”。

传统的铜文化都是铸铜文化,铜只能在模具里成型,而“熔铜艺术”是让铜在摄氏度的高温下融化后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流淌,待冷却成型后再经过敲打焊接、打磨抛光等工序,最终成为一件件姿态万千的艺术品。

朱炳仁说:“这种‘无模可控熔铸工艺’将铜彻底从模具里解放出来,给了铜自由。”朱炳仁还用天宁宝塔的部分熔铜渣,结合国画、书法及油画等多种技法,完成了人生第一部熔铜作品《阙立》。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这幅熔铜艺术代表作,它在铜壁画艺术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般的价值。

朱炳仁以铜为墨熔泼山水,建立了水墨新语言。在他的水墨中,“描摹、勾勒、皴染、擦皱等等成法皆一概弃之。渲染、洇染、晕染、漫染熙熙维理却万般化矣”。朱炳仁用这些独特的创作技法表达云意水墨之美,演绎墨分五色的境界。

回归大众——把铜文化带回家

“我们人类用科学的方法从矿石里面提炼出来的第一种金属是铜。人类文明从开始到现在,铜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王公贵族用精美的青铜器,一般老百姓家里面,铜器就直接用于生活。比如说铜盆、铜炉、铜茶具等。那时我们绍兴嫁女儿一定是有一套铜的家什的”,铜的使用,一直存在朱炳仁的童年记忆中。

而至今日,文化的断层以及现代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使得铜的功能被渐渐取代,朱炳仁发现铜器已经退出了老百姓的生活,成了只能观赏的艺术品。

在很多场合,朱炳仁都在力图通过传播铜文化,让铜重新回归生活。“如今,人们已经不把铜当做一种高端的文化享受,铜在以前的生活中可是财富的象征,国有重器,家有重宝,铜器是富贵的体现,当时的重器就是鼎。”

“将铜和铜文化带回家吧。”他呼吁,铜文化的推动需要大家的支持。

稻可

从百年老字号的传人,到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家,朱炳仁在传承中不断蜕变、创新;从一个普通的铜匠到世界级铜雕大师,他带领着铜工艺走向铜艺术,又致力将铜带回民间。

而这样的使命,可能更多的需要第五代传人,也就是朱炳仁的儿子朱军岷去完成。

儿子刚开始看到父辈们辛苦地在厂房中进行铜雕事业,说道:“铜雕太累了。我要去做自己的事情。”可时间和事实告诉我们,朱府铜艺第五代的传人是朱军岷。这是一种父子间的默契,给儿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接触这种文化,他会回到这条路的。

朱炳仁和朱军岷在打造“朱炳仁铜”品牌的过程中,一直在探索如何将铜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不断制作生活中能够使用的铜。

如今,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朱炳仁铜”已经走进了了全国各地的大商场,“王府井有了,北京的前门有了,上海的百货大楼有了,上海的南京路有了,杭州的河坊街,杭州大厦也有了,很多中国的大商场里面开始有铜了。”

朱炳仁说,他要打造一个铜的品牌,让铜进入千家万户,这也是他未来的愿景。

(文/一姿)

朱炳仁,年生,杭州人,原籍绍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西泠印社社员。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台湾同源桥、G20杭州峰会主会场、金砖厦门峰会主会场及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主会场等百余铜建筑装饰的铜总工艺师,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巨幅熔铜壁画《春和清妍》作者。作品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央组织部大楼、印度玄奘纪念堂、美国加州大学等。

年,他独创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造就出的一种新的美学、视觉、艺术概念。他将不同熔铸条件下的熔块重新配置,赋予了铜流动的自由,于抽象的形态之中捕抓了具体的意念,表达了他畅翔于上的匠心。他还倾其所能、澄清心虑、规天矩地,以铜为精华创建了中国唯一一座江南铜屋即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26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