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8日电(记者赵瑛通讯员桂玥)一榫一卯,一转一折,无需一钉,两块红木便十分契合地紧紧相靠,不再分开。8月17日下午,吴中光福暑期旅游推介活动在上海虹桥高铁站乡愁小栈吴中展厅内举办,来自吴中区光福明仕阁红家具艺术馆的两位红木工艺师带来了一场红木拼装工艺活态展示,让中外旅客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榫卯”工艺的神奇。榫卯,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木匠工艺,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木头凹凸拼接的形式,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榫卯看似只是几块木头的拼接,但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还要遵循力学原理,需要考虑不同的材质,形态,计算着比例,重量,再凭借以往的经验,判断具体采用哪种榫卯方式。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严密扣合,达到真正的天衣无缝。”工艺师介绍说,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人的大智慧,让一件件看似没有生命的家具有了灵魂,演绎出其外在造型的千变万化,也支撑起其数百年间的久远流传。在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这些都是榫卯的功劳。榫卯艺术所呈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到中国出差的一位日本旅客,看到榫卯技艺展示,驻留了许久,他深有感触地说,与西方的砖石建筑不同,榫卯结构的结点,即木构件之间的连接处允许产生略微的形变,这使得建筑能够承受较大的荷载,即使遇到地震也能安然无恙,“日本的很多木结构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其中还饱含了匠人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这种古老的技艺,在中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感谢中国的这项伟大创造。”粽角榫、燕尾榫、夹头榫、抱肩榫、龙风榫……展厅里这些不用胶水、钉子,榫卯而成的精美红木家具,吸引着来往的旅客纷纷驻足观赏。而在另一旁,展厅工作人员正讲述着光福的故事。“群山西奔驻湖尾,通川夹山三十里。山围水抱开农桑,乐土风光真画里。”这是吴门画派开宗大师、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在《题光福画卷》中写下的诗句。苏州市吴中区光福镇地处太湖之滨,是一个被誉为“洞天福地”的秀美古镇。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太湖山水和博大精深的吴文化,培育了大批名人世家,精巧的苏工、苏作手工艺创造了无数艺术瑰宝。依托红木家具制作、象牙雕、玉雕、核雕、红木雕、佛雕等特色产业,光福正着力打造“工艺小镇”。湖光山色,洞天福地,鱼米之乡,四季花果,吴中光福还有着“花果鱼米之乡”的美誉。据光福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一年一度的太湖开捕节将于8月30在光福举办。太湖渔民开捕祭祀传统已有数千年,渔民们通过举行请神、祭神、悦神等祭祀活动,祈求平安和收获。开捕仪式秉承“还节于民、感恩太湖、延续渔俗”的理念,让当地的太湖渔民成为了开捕仪式的主角,这些渔民至今仍保留着特色浓郁的太湖渔文化和船俗文化这一民俗瑰宝,开捕仪式上呈现出的是原汁原味并带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渔民的节日”。太湖开捕节后,光福镇还会相继举办太湖美食节、光福窑上桂花节等特色旅游节。据悉,“乡愁小栈”文旅展厅通过图文并茂、静态展陈与动态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将苏州市吴中区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立体呈现在旅客面前。“眼底江南心上吴中”吴中旅游主题展览自5月中旬开展以来,平均每日吸引超过人次旅客进馆参观,收获国内外旅客的一致好评。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底,期间中外旅客可免费入馆参观。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