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前景 >> 在原始社会的陶寺人,他们的制陶工艺技术达
本文系作者简单而幸福啊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陶寺人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门类有:制陶工艺木、漆器制作工艺,玉、石骨器镶嵌工艺,原始纺织、印染工艺,铜器冶炼工艺等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发展后,人类定居生活中煮饭、烧水的必需品,而陶寺人的制陶工艺技术代表了当时制陶的最高水平。他们的木、漆器制作不但已经掌握了榫卯结构、木板拼接、合缝、弧线处理等高超的技术,而且,木器和陶器上那五彩斑斓的彩绘图案,尤其令人赞叹。
陶器他们的玉、石、骨器镶嵌工艺,尤其是玉器,无论研磨、切割、勾线、钻孔、抛光以及玉料的选用和造型等,也都在当时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些门类繁多的工艺品,除了用作通常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外,当多的是用作礼器、乐器、兵器和装饰品等。从这里更可以看出陶寺人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以上这一切,便是陶寺人进入文明社会的物质基础。陶寺人生活的时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和阶级对立,已经有了国家和王权。这是陶寺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基本的标志。
陶寺文化遗址国家的出现,是由阶级和阶级对立引起的;阶级和阶级对立是由财产私有和贫富分化造成的;财产私有和贫富分化又是物质生产发展、物质财富丰富,有了大量剩余产品的结果。对于当时的陶寺人来说,他们已经有了高度发展的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已经有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大量的剩余产品,这就必然造成财产私有和贫富分化,必然引起阶级和阶级对立,必然会有国家和王权的出现。
原始手工业陶寺墓地有一千多座墓葬,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庞大墓葬群,通过这庞大的墓葬群和墓葬中的殉葬品,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鲜明的阶级对立的情景,一种是威严的国家和王权的情景。就阶级对立而言,最突出地表现在墓葬的不同埋葬规格和比例上。考古学家把陶寺墓葬的规格分为大、中、小三个不同类型,不同的类型又有甲、乙、丙、丁等八种不同的档次,叫作“三型八种”。
陶寺北墓地这是按照墓葬的大小和深浅、有没有棺和棺的材料档次,以及有没有殉葬品和殉葬品数量质量等等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的“三型八种”墓的规格有着非常悬殊的等级差别。按照大、中、小三个不同类型墓葬的比例划分,将近90%是小型墓,大型墓仅占1%左右,其余的属于中型墓葬。所以,从墓葬的规格和比例看,庞大的陶寺墓葬群,就好比一座金字塔,塔的最底层是占人口绝大多数且又一贫如洗的穷人有的或许是奴隶;处在塔尖位置的当然就是极少数的权贵人物,至少是奴隶主贵族,或者是手握军政大权的首领,甚至就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陶寺北墓地遗址可见,陶寺人所处的社会性质,已经是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了。就国家王权来讲,这又突出地表现在极少数大型墓的殉葬品上。古代的文献中有一句话,叫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是祭祀,就是祭拜天地祖先;“戎”是兵戎,这是军事行动。意思是,对于古代国家的统治者来说,牢牢掌握当时的祭祀权和兵戎权,就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的头等大事。陶寺大墓的殉葬品,最突出的就是用作祭祀的礼乐器和用作兵戎的兵器。礼乐器主要有玉瑗、玉等各种玉制品;有特磬(大的石磬)、鼍鼓(大的木鼓)等木、石制品;
玉瑗兵器主要是用作弓箭箭头的石镞、蚌镞等。这些礼乐器,绝不是普通民众可以使用的,它是陈列在庙堂上的王室重器,是当时有了国家和王权的证据。并且,陶寺的大城址中还有着大面积的祭祀区,其中祭坛、台阶、路沟、角门等一应俱全,从这里更可以看到当时国家祭祀礼仪的宏大规模。总之,以上所说的进入文明社会的基本要素、基本条件和基本标志都充分证明,当时的陶寺人已经正式跨进了文明社会,华夏文明的直根已经深深植入了河东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