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汪开授智叟祖宅仪门院子拾遗

发布时间:2022/6/16 13:59:01   
让青春没有白癜风干扰 http://pf.39.net/bdfyy/bdfrczy/index.html
总期年第期

祖宅仪门院子拾遗

作者/汪开授(智叟)

“仪门”即礼仪之门,旧时大户人家府第大门之内的门叫作“仪门”;明清官署、私家邸宅大门内的第二重正门亦称“仪门”。

一一摘自《民国时期建筑风格与特点》

从记事起我已在祖宅仪门院子里度过了懵懂无知的“垂髫之年”。记忆清晰则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年我们从宁夏银川回家定居以后。那时祖父汪铎还健在,每每说起“仪门院子”的前世今生时,老人家就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据爷爷讲,仪门院子修建于年农历4月(民国16年),之前祖父兄弟们四世伙居,若干年后因家大户众,人丁兴旺而必然分家,各燎烟筒。后经曾祖协调,祖父兄弟等人商议,在紧靠车院大门北面修建了一院门楼起脊、四面出廊的四合大院。因是倚车院大门而建的府弟宅院,故称“仪门院子”。

仪门院子呈正方形,南北座向,仪门朝南,东西宽约30米,南北长32米,占地面积(含四围)约2.2亩,共有房屋26间。正中为堂屋,堂屋两则为正房(即大房),有长辈居住。那时的我尚在童年,记忆中的堂屋三间过庭,高大宽畅,有种神密兮兮的感觉。四扇格子吊窗分两侧一字排开,庄重气派,古色古香,堂屋内设有神龛、供桌、香炉,为供奉先辈神主牌位、祭品供物等物所用,逢年过节和祭祀酬神时,院子里旌幡林立,烛光熠熠,主祭师爷用小麦麸皮在打扫干净的地面上判撒佛咒图案,堂屋内香雾缭绕,庄严肃穆,家室成员都将供奉祖上神主的堂屋视为圣地,尤其女眷,不敢越雷池半步。

清楚的记得,堂屋双扇门是上阁子下木板,除了上述活动外,其余时间门槛吊扣紧锁,很少开门,愈发这样就愈发感觉堂屋的神秘与诡异,不得不引起小时候我们的迷信、好奇与发怵。

院内东西厢房,习称书房,书房内正中摆放着农村传统家俬一一长形雕花琴桌,琴桌前配置桌面四边长度相等的“八仙桌”,与琴桌、座椅、帐桌、立柜等配套陈设,古风厚朴,相得益彰。仪门(大门)左右耳房又称“睡房”,或称“倒座”,一般由小辈居住;院中四角房屋习惯称作“旮旯屋”,其用途或作厨房,或作库房,亦可住人;所有窗户均有松木制作窗棂,棱形雕花,方格窗孔,八角几何吊窗,上下起动,开能换气,关可御寒,除隔墙和后墙由土块砌成外,整个建筑全部用木料板材筑就,总揽全院四面回廊,一脉相通。

祖父曾说,仅木雕花纹三位木匠师傅就耗时近两个月。记得装饰的花纹雕刻深浅不一,刀法圆熟,磨工精细,其雕刻风格独具匠心,雕刻花纹隆起有高有低,有浅有深,个别部位近似圆雕,加上磨工精细,使花纹表面莹滑如玉,几十年过去了,丝毫不露刀凿痕迹,工艺之精湛,略见一斑。

大门,又称“仪门”,筑有门楼,正中起脊,四角飞檐,高约7米,前后双扇四开两道门,一般二门除婚丧嫁和喜庆佳节之外不常开。人要入院,进大门后左右分向,方可入院。倚门走廊东西长约12米,门廊入身尽4米,4柱托檩,横跨东西,整个布局古朴典雅,仿古式建筑巍峨壮观。

从院内房屋的整体布局到整个大门的合理设计,雕梁画栋,构思新颖,独具匠心,属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常见的四合院。遗憾的是年因父辈们分家时逐年拆除。

据说当年拆除前整个院落保护的完好程度除清源李家外,全县再没有第三处。

又据祖父讲,修建仪门院子时,正逢武威发生7.7级大地震,刚刚立起的屋架结构受灾难免,虽未倾倒却严重变形,震后工匠重新校正修,只用两天时间就使屋架恢复原状,工期照常进行,其工匠技术之高超、防震性能之牢靠令人叹服。

听祖父说,修建院子时,地址北面是片不小的杨树林,柳树茂密,白杨参天,选址后,虽伐木不少,但缺口很大,动工前除就地取材外,绝大部分木料是用骡驮马拉从张义上方寺和冬青顶林区驮运,经过数月准备,木料堆积如山。开工一月后房屋框架经匠人和帮工之手全部立木就位,之后领班师傅用斧头砸梁鉴定,其稳定性一锤定音,让人交口称赞!

据说仪门院建成后,常有奇异声常常作响,尤其夜晚,“嘣嘣”响声不绝与耳,令祖辈们莫明其妙,好长一段时间不明究理,后经仔细观察发现是新木头因湿开裂,大梁、檩条、椽子、柱子等处程度不同开口裂缝时所致,再后来家宅平安,闲安无事。

“云飘旧宅窗流影,老屋梁虫蛀旧痕。”时光在静静的岁月河流里慢慢淌过,数十年过去了,院子里也发生过许多许多故事,其间三位祖父、两位叔父相继过世,分房另过的五户亲堂也陆续搬离了仪门院子,昔日的土夯庄墙、拔廊房屋变得残破不堪,庭院破败,围墙残缺,完全失去了以往的风貌。好在数年前侄子汪天学在原老宅基地上耗资十几万元重新修建了一院砖混结构的四合院……

年8月中旬,市区文旅部门不知从那里听到汪家庄子曾经有座“仪门院子”,一行数人前来实地考察,结果令考察者大失所望,因为昔日雕梁画栋、显赫一时的汪氏“仪门院子”早已物是人非,难觅其踪,唯一能看到的只有高约6米的东墙与北墙,而西墙与南墙已是残垣断壁,破败不堪。

“梦中毎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写到这里,忽悠想起孙犁的这首诗,想起孙家的老宅被拆,他只能在孤独的文字里回家,在接过母亲从生产队果树底下拾来的十颗红枣时孙犁哭了的情景。每每想起这些,想起我在祖宅老屋仪门院里度过的那些难忘的童年岁月,想起昔日院子里四世同居的热闹和今天的荡然无存,真让人思绪万千,怀念无限啊!

(注:图中插图除几堵庄墙外其它与文无关)

(完稿于年春分节)

作者简介:汪开授,笔名智叟,武威市凉州区人。福建亚太科学院谱牒研究员,甘肃省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武威市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监事会总监,凉州区首批特聘地名学专家,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会员。《河西文艺》、《凉州儿女》等平台签约作家。已主持编纂二十多部私家谱牒和两部部门志书,有多本文学作品行世,时有对联、诗歌、散文等作品在多家自媒体微刊平台定期发表。

河西文艺简介

编辑团队:

主编:刘鉴慧

副主编:肖桂林

主播:纪丽君

法律顾问:罗文虎

编委:汪开授陈春生韩世泰王玉霞柴志华

投稿须知

1、投稿请订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2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