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越窑秘色瓷的制作工

发布时间:2022/5/13 14:24:19   

典型器物中的碗、盘、瓜棱执壶、盒、盏托、云气纹罂、香炉、净水瓶等一组秘色瓷,通过查对窑口,盘、碗为出有“禹庙”铭碗的施家斗¥62贡窑中生产。在该窑遗存中,还出土了铭文大盘残器,上书“咸通十三年”。这些碗、盘之类秘色瓷与法门寺出土器物不但釉色工艺相同,而且尺寸完全一致。它们的制作技艺是十分讲究的。

1.胎泥精细

制作秘色瓷的胎泥所用瓷土选料都较精,灰白,细腻,肉眼能见到的颗粒都十分均匀,没有气泡和杂质,这证明其炼泥过程复杂,原料准备十分讲究,大致要经过六道工序。

第一,去杂泥。瓷土挖出后,首先窑工要把杂泥去掉,使瓷土纯净。

第二,搅拌。加水搅拌的目的不但是再去杂物,而且使瓷泥颗粒更细匀。

第三,陈腐。把经第二道工序处理好的湿泥加水陈腐,使在瓷土中的腐殖质腐朽,有机物溶解,泥土更加细软,这个过程时间一般都比较长。

第四,水洗过滤。陈腐的瓷泥,经过水洗再用较细的铜丝网过滤,将腐物等过滤除去,剩下的瓷泥就更纯更韧。

第五,炼泥。将瓷泥通过人工(机械)进行不断地锤炼,使瓷土的颗粒更纯,均匀致密,这道工序也特别讲究,锤炼的瓷泥,不仅黏性增加,而且可塑性大大改善。表面看像油泥似的,可拉长、拉薄,延展性十分好

第六,储存。将经过以上工序的坯泥制成瓷砖等形式,把它存人容器内加水,或堆料房中储存,不管哪一种形式,目的是要制坯时可以取用。这时的瓷土不但有很好的可塑性,而且有利拉坯制器。这种瓷土,看上去似猪油泥。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拉坯制器物时瓷泥的湿干程度是十分重要的,太干燥要影响拉坯,太湿了坯立不起来,因此掌握瓷泥的干湿度是重要的一点。

2.成型精确

成型作为基本的主体骨架是十分重要的。凡是制作成功的秘色瓷器,在成型上都讲究器物的线条美。线条美不仅表现在总体造型上,而且对于细部也是十分注意的。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就是典型一例。上林湖出土了的秘色瓷净水瓶,这类秘色瓷瓶的制作是分段拉坯,然后再黏合修饰,在成型中瓶的每一个角都修接平整、光滑,瓶的上部拉坯与制成每一个角,不仅各面对称平直,上小下大,收缩线条流畅挺骨,这都表明制作工匠在成型上不但相当的熟练,而且操作的工艺程序也了如指掌。上林湖出土的香熏标本,坯体厚薄得体均匀,胎体中没有分层现象,说明在胎体成型过程中制作者掌握的手艺熟练。

成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对初制成型的器物进行认真细致的修饰,使器物的每个面端正、光洁,为下道装饰技艺打好基础。若器表修饰不正,就会造成烧制过程开裂断裂等现象成为废品,所以成型后修饰坯体这一关十分重要。

圈足的成型工艺也很讲究。我们所见到的唐、五代与北宋时期秘色瓷中有一类制品,制作的圈足特别规整。典型的如唐代撇足的净水瓶、茶盏与托具的圈足,云纹罂与五瓣花口碗圈足;五代莲花式碗托具、盖罐、龙纹罂圈足;北宋早期双蝶纹盘、粮罂、香熏碗的圈足,都是与器身分段制作后再粘上去,然后再进行加工修饰。这是只有越窑秘色瓷才有的制作技艺。因此,成型后的器足接头见不到接痕,与器身同样光润、线条流利。这类断裂残器,只有在“贡窑”窑址中才能见到标本。

3.装饰精美

装饰是根据制造的秘色器的总体要求进行装饰的。装饰工艺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题材与要求。唐代烧造的秘色瓷大多以素面为主,以釉色之晶润取胜,晚唐乾符六年(年)出现的堆塑盘龙罂(图六)、坐狮、褐彩如意纹香熏、线刻龙罂、执壶等,都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五代北宋时期秘色瓷装饰出现了各种线刻(雕刻)的手法,题材上大量地岀现对称蝴蝶、仙鹤、凤凰、玩童及各种草花,如牡丹、荷花、缠枝草、金银花等,这些题材反映了五代北末时期文化艺术舞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局面。

(1)釉下褐彩绘工艺

在秘色瓷装饰中引人注目的褐彩云纹装饰,这类制品在上述表中大件的就有三件,典型的唐褐彩云纹香熏出于水邱氏墓,还有通体绘云纹的盖罂。它们的绘制工艺相当讲究。以香熏钵形灯而论,器物制好后,在器物表面再上一层白色的化

妆土,然后在化妆土上绘褐彩的各式朵云纹、虎头纹及壶门纹,待干燥后再上釉。这类工艺的残片在上林湖“贡窑”窑址中也出土了标本。

(2)釦(涂)金银工艺

这种装饰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改变器物的成型,是在原来器物上略作加工装饰。典型的是碗,最早有纪年的银釦碗,出于后梁开平三年(年)墓,为葵口碗。这类碗在吴县七子山出土有金釦碗。它们的特点是口沿一周包有金、银釦。这

类包金、银釦的碗在上林湖“贡窑”窑址中亦出有口沿一周芒口的标本。这种芒口的制作工艺是:在施釉后入烧前将口沿的一周釉刮去,烧成后即成无釉的芒口,目的是为包镶金银釦。在窑址中还发现口沿一周涂铜的现象。

关于法门寺出土的黄潲髹漆金银平脱鸾鸟团花纹秘色瓷碗的创烧和加工制作,正是晩唐的越窑匠师总结和借鉴了金装陶器和金银平脱铜镜的装饰技艺,在秘色瓷器的生产和装饰上进行的大胆创新。

4.施釉纯清

在晚唐、五代北宋早期,秘色器的釉色可以说已达到文献上所描述的“千峰翠色”、“如冰如玉”。从目前所见到的秘色瓷中,唐代,尤其是晚唐时期宁波和义路发掘出土的一批越窑器物,大多青釉,色泽青,釉面晶润,如冰如玉。五代北宋时期,秘色瓷器的釉色多偏于青绿与湖绿色,特别是五代昊越国统治者墓出土的秘色瓷其釉色多为青绿与湖绿。

关于秘色瓷的釉色好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与晩唐时期上林湖窑新岀现使用瓷质匣钵装烧工艺有关。众所周知,这一类创新匣钵的胎体与陶质匣钵相比要致密,加上匣钵口沿用釉浆密封,就保证了制品在密封条件下烧成,在开窑冷却时就能较好地避免二次氧化对釉色产生不良的影响。也就是说晩唐时期釉色清纯、润泽为特点的秘色瓷,上林湖窑场主要是采用了瓷质匣钵这种新技艺生产的。

釉色的呈色,不仅仅是釉汁制作纯清,而且与上釉的方法有关。对于秘色瓷的上釉,根据笔者多方观察主要是浸釉法。浸釉法说起来很平常,其实不然,因为浸釉法从器物浸开始到完成,是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时间虽然短,但掌握不好,釉面就会出现聚釉、流釉等各种情况,只有熟练操作的技术老师傅才能掌握奷分寸,使浸釉的器物釉层一致。关于施釉的方法有蘸釉、荡釉、瓷釉、拓釉、吹釉等做法,各窑口各地都有不同的做法。

有学者提出越窑在施釉中采用了吹釉法。把器物放在一个转盘上,施釉师傅用一个管子将釉料吹喷到器物上,一边转移一边喷。这种上釉法如喷得不好会有的地方釉层厚,有的地方釉层薄,烧成后呈色就不一致。操作者也是只有有熟练的技艺才能恰当地处理好器物与釉面的关系,凡是釉面、釉层好的秘色器一定是熟练匠师的作品。

年3月19日

李鉴宸于新加坡执笔

李鉴宸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事业部助理上官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5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