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优势 >> 果汁破局第一步解决可有可无的身份危机
果汁被唱衰了很久。
种种因素造就了果汁困局。行业内果汁品牌竞争显疲态,创新见效难;在乳品、咖啡、茶饮、碳酸饮料等的包围下,消费者有太多选择。与此同时,减糖化的大趋势,更是在消费者和果汁之间,加了一道坎——“太甜了”,经常是人们拒绝果汁的理由。
果汁就这样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位置,从餐馆到家庭餐桌,果汁似乎永远不是饮料品类中“非它不可”的那一个。
去年,“一代果汁大王”汇源被曝出巨额亏损,为果汁行业笼罩上一层阴影。同时,据我们从多方了解,不少果汁品牌正在经历寒冬,亟需寻求出口。
困局催生了果汁的创新。
一些果汁品牌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消费群体,从制造产品的“大众属性”,转向强调口感、品质以及日常需求。这些新入局者,会成功搅动果汁市场吗?
一、果汁困局不可否认的是,在饮料市场中,果汁不是一个被看好的品类。
BeverageIndustry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果汁一直存在某种“身份危机”——果汁产品倾向于在健康和放纵之间徘徊,缺乏清晰的定位让消费者感到困惑,从而导致果汁品类陷入困境。[1]
首先是行业整体上在萎缩。根据中国饮料协会公布的数据,年,包装饮用水、果汁饮料和碳酸饮料分列全国饮料行业产销量前三名,占比分别为40.5%、18.56%和16.08%;到年,即饮茶以21.12%的份额,把果汁挤出前三甲。而果汁的份额已不足15%。
年,果汁在整体软饮料市场中已排至第四位;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其次,想要做好果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方面,新鲜度的产品特性,让果汁在产品原料、生产、运输和储存条件等方面,天然地有着严苛的要求。
头豹研究院的调研显示,“生产设备成本占果汁生产成本的22.4%,是果汁生产环节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一环”,而“由于每类水果的果汁加工工艺和设备都不完全相同,每增加一个果汁品类就要增加相应的加工设备。“[2]生产设备的成本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另一方面,诸如统一、农夫山泉、百事可乐等饮料巨头为了完善旗下产品矩阵,都想从果汁市场里分一杯羹,大型果汁生产企业往往通过自建果园的方式降低水果原料成本,从而在果汁产品上更占据价格优势。
这意味着,入局果汁赛道的企业必须同时承受来自产品成本、市场竞争的多重压力。
去年1月,汇源从港交所退市,随后又接连曝出巨额亏损、被强制执行近16亿、申请破产重组等消息。“一代果汁大王”的陨落,更为这个行业带来一记重创。
长期以来,果汁赛道里始终没能角逐出一个“领头羊”。浦银国际年饮料行业报告指出,在饮料品类中,果汁的集中度最为分散,“果汁市场尚无绝对赢家”。
当前中国果汁市场中,前几品牌的集中度不相上下;数据来源:中商情报网
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NFC果汁。如今被消费者所熟知的NFC果汁,早在年就有品牌推出该类型的果汁产品,而到年,NFC果汁市场才实现了稳健增长。头豹研究院年调研显示,中国NFC市场快速发展,“各NFC企业的竞争使NFC果汁的价格透明,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对于产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实际上,在果汁总销售量中,纯果汁占比为5.9%,NFC果汁仅占到纯果汁市场的18.1%。[2]整体来看,NFC果汁的市场份额仍然很低,仅有1%。
这6年里,NFC果汁市场先后经历了品牌涌入、消费端反应遇冷,不少企业和品牌高调进驻,却又黯然离场。如今,农夫山泉NFC、可口可乐innocent、零度果坊、颜值百分百等品牌拥挤在NFC果汁占有率不到1%的中国市场里,不相上下。
事实上,消费者并不是不爱果汁。
去年“小青柠汁”就成为了爆款,柠檬共和国、乐源、山姆、盒马等品牌均推出类似产品,山姆门店更是几度出现缺货情况。在小红书相关贴文中,柠檬共和国“小青柠汁”被形容为“酸甜适中”“清爽”“解暑”“解腻第一名”。对该款果汁“不甜”的反馈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更有评价表示“每次去便利店都要随手一瓶”。
去年成为爆款的“小青柠汁”;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
与此同时中研网数据显示,中国的果汁消费量相对较低,人均年消费量还不到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发达国家水平的1/40,现有市场容量仅为45公斤,而世界人均消费量已达7公斤。[4]这表明,果汁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但尴尬的是,如今在乳品、茶饮和碳酸饮料的夹攻下,消费者有太多选择,果汁若无法直击消费者的需求,就始终处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
一些品牌凭着敏锐的嗅觉,率先探测到了需求。这些新的产品通过改造传统果汁,在含糖量、口感风味上做起了“加减法”;为吸引消费者,品牌更多在水果产地、包装升级上做起了文章;新产品以复合果蔬汁、果汁奶昔、功能添加饮料等形式出现,尝试跻身“刚需品”之列。
果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三餐里,成为人们摄取膳食元素、功能营养的途径。
二、做“加减法”1月,由元气森林对外发布的《年元气森林气泡水消费洞察报告》分析指出,年购买0糖气泡水的消费者中,95后总占比达50%,且多为“成分党”。
这折射出年轻消费群体对“吃糖过量”的警惕,与此同时,不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