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市场 >> 这种螺工艺品千万别买,它们可能是国家保护
如果你周末去逛集市,肯定会见到许多卖工艺品的小摊子,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你一定能见到用螺制成的精美工艺品。其实将螺制作成装饰品或者工艺品自古就有。咱们中国用“螺钿”形容此类装饰工艺,指用蚌片、贝壳或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诗人刘应宾用“螺钿妆成翡翠光”来形容螺钿这门工艺。
紫檀嵌螺钿梅竹图笔筒(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
人们为什么选择螺?它有什么魅力?如果为了螺钿的美丽不加挑选地生产,将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什么影响?
一、千姿百态的软体动物
螺钿能成为一门工艺,这得益于软体动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千姿万种的造型。软体动物是动物界除节肢动物外的第二大动物门类,是海洋动物中最为丰富多样的类群之一。
沙滩上的海螺(图片来源:veer图库)
软体动物一大独特之处在于其身体模式极为多变,只有你想不到的造型,没有软体动物摆不出的“Pose”。这其中的奥秘在于一种名为Hox的基因,它在软体动物的身体构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ox基因是动物发育的关键基因,它在其他动物身上比较保守,而在软体动物中的表达模式非常多样化。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螺都可以被拿来制成工艺品。这些螺纵然美丽,但它们的生态价值比观赏价值要高得多,比如此次的两位主角——夜光蝾螺和砗磲。
二、美丽与实力并存的它们
在生物学上夜光蝾螺属于腹足纲蝾螺科蝾螺属下的物种,其贝壳大、质坚厚,高度几乎等与宽度。其壳长可达20厘米,重达2千克,分布在印度洋、太平洋的珊瑚礁中。我国的海南岛南端,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南部也有分布。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日本民间俗语:“蝾螺之拳,白鱼之手”,意思是说男子的拳头要像蝾螺一样彪悍,女子的手像白鱼一般温柔纤细(当然这只是古代审美,笔者认为不论如何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蝾螺类拥有漂亮的口盖,口盖内侧是光滑的角质质地,有种浑然天成的美感。
夜光蝾螺并非在黑暗下发光,是因为螺壳内有闪烁着华丽光泽的珍珠层而得其名。夜光蝾螺表面暗绿色,具有褐色、白色,或者红色相间的环纹,壳口大近圆形,内面银白色。夜光蝾螺形体大,壳面还能刻绘出多种花样,而内侧珍珠层厚,因而自古便是美丽的观赏品和工艺品,成为制作螺钿的重要原料。
和夜光蝾螺一样,砗磲也是大有来历的。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又被称为车渠,因其外壳有一道沟槽,状如车辙,而得名。
砗磲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据东汉伏胜《尚书大传》记载:“散宜生曾经用砗磲敬献商纣王,成功营救周文王的故事”。由砗磲营救文王,足见其价值。清朝二品官上朝时穿戴的朝珠就是用砗磲所串成的。
所谓的砗磲是软体动物门帘蛤目乌蛤科砗磲亚科砗磲属下多个物种的统称。砗磲亚科分为为砗磲属和砗蚝属,其中砗磲属有9个不同的种。
砗磲是全球最大的双壳类贝壳,长1.02米,重千克。砗磲的壳体是白色的,其外表有外套膜和共生藻类,呈现出五颜六色。主要分布在热带太平洋-印度洋的珊瑚礁系统浅水环境中,水深一般不超过30米,多为2-5米。
砗磲还是古代的重用气象观测站,可以忠实地记录古气候的演变。这主要得益于:砗磲寿命长,可以活50-年,这就意味着单个的砗磲可以提供50-年的气候或天气记录;
砗磲如同树木一样,一旦在珊瑚礁固定后,一辈子都不会移动。这类似于固定的气象站,也是能够记录天气的重用原因。相反,如果砗磲不停地移动,也很难记录到某一地的天气变化;砗磲与虫黄藻的合作共生是记录天气的关键。砗磲表面的外套膜上面生活着虫黄藻,虫黄藻利用光合作用为砗磲提供能量。
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对于天气变化比较敏感,天气一变化,其光合作用效率就会变化,这会直接导致砗磲的生长速率发生变化。砗磲的生长速率可以从截面上的纹层体现出来。这个纹层就是砗磲的“年轮”,因为生长速率不同,其碳酸盐呈现出不同的光学特征。
通过年纹层,我们可以得知砗磲寿命中所经历过天气变化。借助于现代的同位素技术,我们又能把1年分成12个月,可以获取总长度在50-年时期的平均温度和气候变率。
三、正在承受威胁的海螺
以夜光蝾螺和砗磲为代表的腹足纲(螺类)是水生生态系统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海洋生态系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们直接取食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同时也是海洋食物网中的重用环节。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水温上升、海洋酸化给这些生态系统造成了压力,这些海螺成为首先受害的动物之一,正极大地承受着海洋变化带来的各种影响。因为这些螺类很多是与藻类合作共生的,而藻类对于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此外,人类活动带来的捕捞、混捕、海洋污染也影响着这些海洋生物的生存。
海洋捕捞威胁海螺生存(图片来源:veer图库)
目前,夜光蝾螺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砗磲科的所有种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库氏砗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海洋生物。对地球而言,保护这些海洋软体动物,已经刻不容缓!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赵序茅(兰州大学)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科院科普云平台,由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依托中科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