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市场 >> 侯贺奎千锤百炼杨家刀
“千锤百炼”,原意是指铸剑需要千百次的锤打和冶炼。东关红炉杨家锻刀又何尝不是如此?一把好刀,就是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锻打,一次又一次的调质,反反复复的抢磨,在千锤百炼之后方能制作完成。
清乾隆年间,滕县城老东关北大街上,杨氏先祖为了生计,在自家支起红炉,打造刀具和其他民用铁器。如今,二百多年过去,东关红炉仍然红红火火,叮当的响声还在延续,前来选购定制铁具的人络绎不绝。
岁月沧桑,红炉生意从当初的老东关北大街,搬迁到荆河中路路南,再后来迁到文昌路号,始终没离开东关这个区域。无论搬到哪,无论风云如何变幻,老祖宗留下的铁匠工艺一直薪火相传。
提起东关红炉和杨家锻刀,第十一代传承人杨恒新如数家珍。他滔滔不绝地道出祖父杨登明,父亲杨志启在锻刀传承上的一个个故事。
民国初年,山东兵荒马乱,响马(土匪)猖獗。有一天,杨家闯进来一个响马,要让杨恒新的爷爷打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大刀。此人交完定金便离开杨家。次日响马前来取刀,当他走出家门,突然发现院墙外驴棚里拴着一头驴,于是便起贼心,将驴牵走。事后主人发现,驴棚是铁链铁锁保护着,响马是用大刀砍断铁链的,通过对断裂的刀口验证,正是那把大刀所为。从此以后,杨家便立下“三不打”的规矩,即国家明令禁止的铁器不打,剔刀、抹刀不打,杀生用刀不打。
在日军入侵中国,民族危难之际,东关红炉,杨氏匠人更是显示出家国情怀。当年,川军邓锡侯的部队驻扎在邹滕交界的五十里王村,杨家人便义无反顾地支援前线,一家四口齐出动,奔赴部队,在那里支起三盘红炉,昼夜不停地为部队打“鬼头刀”,一干就是半年多。这些锋利无比的大刀,用在战场上杀了多少鬼子,发挥了多少作用那就可想而知。任务完成后,部队为杨家每盘红炉各发三块大洋(银元)作为奖赏。
战争年代,杨氏家人保家卫国做贡献,和平时期,他们又把铁匠工艺用于支持地方建设。新中国解放后,“八一”煤矿机械安装急需大量的锣母、钢珠。在科技滞后的年代这只能靠匠人手工锻造。杨氏第九代传承人杨登明父子二人奔赴矿区,为矿上锻打锣母和钢珠。这两种铁件锻打起来并非轻松,打锣母要先打六方,再用冲子一个个地截,一个个地冲,最后再用丝锥攻丝;打钢珠先手工捋成毛坯,炉火烧红时截断,放进模具里,成型后确保圆、光、滑,淬火之后达到一定的硬度。杨氏父子的辛勤付出,为“八一”煤矿解决了很大的技术难题。杨登明的弟弟杨登田,从小就练就了热卯冷锻的好技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座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中,他受邀担当了技术顾问。直到大桥建成通车才返回家乡。后来,这便成为杨氏家族广为传颂的一段佳话。
东关红炉现任传承人杨恒新,在先祖的锻打技艺中吸取精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他六岁跟着父辈学艺,开始砸白铁,十五岁开始学冷锻。冷锻,也就是把一块铁体在红炉高温烧红,取出埋进调质灰里,经过24小时保温慢慢变凉,然后把原有材质加热、锻打、成型,再调质回火。最后用锤敲打表面材质,去除杂质,冷锻表面。每一件铁器,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一定的硬度。
锻刀,是杨氏铁艺的精典之作。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锻刀流程上,杨恒新先是将铁体的刀身与钢体的刀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反反复复地锻打、调质、冷锻、抢磨。淬火,则是锻刀最为关键一环。尤其是对刀口加钢的地方,先经碳火高温,再作冷水淬火。淬火达到硬度,再放炉火烘烤。经过精工细磨,开刃脱刃,装上刀把,方可成型。这样做出的刀经久耐用,不崩不卷,刀口锋利。
杨家锻刀,就是凭着高超的技艺,过硬的质量名扬四方。他们早年在五十里王村为川军打的鬼头刀,就当场做过验证,六枚铜钱叠加一块,一刀劈到底,而且刀刃不崩不卷。就连祖传的炒瓢、勺子,不论使用多久,都能达到勺把再碰不弯,勺头再用不折。他们锻造的铁件,销售南到沙沟,北到泰安,东到日照岚山头。杨家刀还凭着一种诚信,让消费者交口称赞。客户从店里购置刀具,一律终身免费抢磨;质量有问题,免费包换;使用时间久远,面临报废的刀具,可作价处理,兑换新刀。
东关红炉,越烧越旺。杨家锻刀,继续传承。杨宪文,作为第十二代传承人,经过父亲的指点,加上本人的悟性,现已熟练掌握锻造和冷锻这一高难度技艺。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与传承,古老的铁匠技艺才能得以延续,才能流芳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