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品赏古建筑间的南粤

发布时间:2023/1/20 21:18:46   
白癜风的药物涂抹 http://m.39.net/pf/a_4639949.html

陈家祠建筑上的灰塑装饰

陈家祠外景

本文图片均由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提供

现代广绣作品“红荔鹦鹉”

陈少芳设计,谢瑞荷绣制

清代广州画珐琅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纹双耳瓶

43层“龙凤呈祥”象牙球

陈易为、马焰霞、叶秀珍、颜礼祥等制作

在广州地铁一号线上,有一站叫“陈家祠”。从地铁站出来走不远,便可看到一座屋脊上布满精美雕刻的传统建筑。陈家祠落成于清光绪十九年(年),是广东各地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郭沫若曾赋诗赞其“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

这座久负盛名的百年古建筑,现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博物馆收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2万多件(套),设有11个展厅,向观众展示岭南传统建筑艺术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

建筑艺术中西合璧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总面积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平方米,由19座单体建筑组成,呈三路三进、两庑九厅堂式布局。整个建筑群长廊相连,庭院穿插,厅堂轩昂,园林秀美,处处细节体现出匠心。

来到“陈氏书院”正门,两扇高大的黑漆木门上,绘制着两个4米高的门神,这是广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彩绘门神,格外威严气派。

跨过门槛,迎面隔挡外部视线的屏门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凑近细看,每一幅图案都生动有趣,蕴涵寓意。大芭蕉象征家大业大,芭蕉树下一只母鸡带着7只小鸡觅食,象征儿孙昌盛。苍劲的老竹盘绕成“福”字,形成“祝福图”(谐音“竹福”),下方还有两棵小竹笋,象征后代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陈家祠的建筑装饰中大量采用吉祥图案、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题材,表达祈求兴旺吉祥的美好愿望,洋溢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高级讲解员曾翔说。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自古以来是对外贸易重镇。频繁的贸易交往孕育了广东开放包容的气质,也影响了建筑艺术发展。陈家祠有不少建筑装饰反映出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在首进东厅北面墀头上,刻着一处别致的砖雕——两个扎着发髻、穿着肚兜的小天使左右对望。“它将西方小天使与中国年画中的‘福娃’造型融为一体,颇具创意。”曾翔说。连廊和月台运用了西方园林常见的铁铸工艺,配以中式传统雕花图案,中西合璧,相映成趣。

“三雕两塑”(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灰塑)是岭南传统建筑常用构件。陈家祠建筑屋顶上装饰着层叠错落、精致繁复的陶塑和灰塑,堪称一大亮点。曾翔介绍,最顶层的陶塑瓦脊就是著名的“石湾陶”,在广东佛山石湾镇烧制而成,内容一般以粤剧故事、花卉和吉祥图案为主。瓦脊下方的基座是灰塑。灰塑的制作工艺比较特别,用石灰掺入糖胶、稻草、糯米等混合发酵后,往房顶的铜铁骨架上填抹塑形,再涂上颜色。灰塑没有经过高温烧制,容易受风雨侵蚀而剥落掉色,每隔五六年就要进行保养修复。

为了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岭南传统建筑的魅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常设“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展。展厅中有来自潮阳梅祖家祠的石雕,在一整块坚硬的青石上雕出三段图案组成的花篮,其中最纤细的“拉猪绳”宽度仅3-4毫米,令人叹为观止。

民间工艺争奇斗巧

走进陈家祠中进主厅聚贤堂,宽敞的厅堂里还原了当年陈氏宗族聚会议事时的摆设。聚贤堂两侧展柜陈列了多件馆藏珍品,其中两座木雕神亭格外抓人眼球。神亭是民间举办迎神赛会活动时安放神像或牌位的器具。“这两件都是国家级珍贵文物。”曾翔介绍,深色的刻龙纹大神亭由清代广州地区的木雕艺人打造,它看上去低调,实际上做工非常考究,用材十分丰富。神亭选用乌木、影木、酸枝等名贵木材,台阶外用云石、内用汉白玉,屋顶瓦片是螺钿,屏门、柁墩是象牙,侧面还装上了从西洋进口的套色玻璃。

另一件金漆木雕大神亭是民国时期作品,采用潮汕地区特有的金漆木雕工艺:先把木头雕刻好,在木雕上刷大漆,再利用漆的黏性贴上金箔。神亭上精雕细刻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金光熠熠,华丽动人。神亭中部楼阁牌匾上刻有“海国慈航”,据推测应为妈祖诞时游神所用。

在常设陈列“岭南民间百艺”展厅,可以看到更多巧夺天工的工艺品。象牙雕刻是广州地区富有特色的一项传统工艺,多层象牙球则是最能代表广州象牙镂雕技艺的作品。“这个象牙球有43层。”曾翔指着一件牙雕作品说,“它是将一块完整的象牙镂空为层层相套的球体,每一层都可以独立转动,球面上还有精细雕花。”早在宋代就有制作象牙球的记载,如今,象牙球最多已做到57层。

象牙球旁边放着象牙微雕工艺创始人冯公侠雕刻的屈原《九歌》。拇指大的小座屏上刻有余字,肉眼看是密密麻麻的黑点,置于放大镜下,可以看见每个字笔画清晰工整。

一把嘉庆年间的象牙镂丝人物徽章纹折扇,体现了清代象牙扇制作技艺的巅峰水平。折扇共21片,通体镂空雕刻54个古装人物及花卉纹饰等,没有雕刻图案的镂空处全用垂直象牙丝填充,牙丝细如毛发,一触即断,在它们的映衬下,主体图案看上去仿佛悬浮于空中。“象牙扇等工艺品曾是外销西方的抢手货,不少欧洲贵族都以拥有这些来自东方的‘高级定制’作为身份的象征。”曾翔说。

艳丽夺目的广彩瓷、细腻灵动的广绣、色彩斑斓的惠来贝缀、栩栩如生的大吴泥塑……展厅里汇聚了26种岭南民间工艺品,展现了一代代岭南匠人的智慧与高超技艺。

百年祠堂焕发新姿

经过青云巷,穿过风雨连廊,来到位于后进的祖堂。这里曾是陈氏子弟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如今陈列着“百年陈氏书院”展。

曾翔介绍,清代广州有不少像陈家祠这样的合族祠,它们相当于各县“驻广州办事处”,为参与捐资的宗族子弟赴广州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办理诉讼等提供临时居所。新中国成立后,陈家祠收归国有。年,广东民间工艺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前身)成立,以陈家祠为馆址。

“我馆自成立以来,就肩负起保护、研究和管理利用陈家祠的重任。”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介绍,近年来,博物馆引进多个数字化项目,借助科技手段对陈家祠建筑进行保护:通过三维扫描,搭建出陈家祠建筑的数字模型;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时监测古建筑的裂缝、沉降等情况;引进实时白蚁监测系统,预防白蚁侵害等。

新技术的赋能也让博物馆更好地讲述文物故事。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数字体验馆”建设完成,通过三维数字投影、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立体生动地展示陈家祠百余年历史和岭南建筑艺术。

博物馆还开辟民间工艺展演厅,工艺师驻场表演牙雕、榄雕、广彩瓷、手工打金、石湾陶、广州玉雕等传统工艺。观众不仅可以现场观摩精湛技艺,还可以购买工艺品带回家。

从年开始,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并逐年上升。年全年参观人次达万。今年3月,“南方+”客户端“云游博物馆”直播节目走进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吸引了数十万网友在线观看。

“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做好陈家祠的保护和利用,坚持做好藏品整理研究,推出更多基于自身特色的原创展览。同时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转化,探索更科学的文创经营模式,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海妍说。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2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