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发展 >> 我国古代金银铸币的制作工艺
我国在商代即已使用黄金,对银的使用则相对较晚。代移时迁,金银器制作工艺渐趋成熟。至东汉,金银器制作技艺已然从青铜铸造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工艺门类。黄金白银化学性质稳定,具有天然的优雅光泽,又具有良好的延展性,适宜制作精细的饰物和器皿。
但金银矿藏稀少,开采不易,提炼难度也较大,使得早期金银器珍品数量有限。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采矿技术的提高,黄金与白银的产量增加,金银器的品类和数量开始逐渐增多,制作工艺也不断进步。金银历来是物质财富的代表物,精工细作的金银器在我国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金银铸币 黄金和白银属于稀有贵金属,耐腐蚀、易分割,很早就被赋予了货币职能。先秦《管子·地数》中记载战国时的货币“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东汉《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代的货币“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白金即为白银,赤金为铜。郢爯在多地都有发现,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为我国最早的黄金铸币之一。郢爯正面印有“郢爯”戳记,“郢”是楚国的都城名称,“爯”为计量单位。
郢爯边缘有切凿凹痕,便于使用时根据需要剪凿分割,称重使用,无须再改铸,除在楚国流通外,与楚国临近的秦国、齐国、韩国等地也有使用,都曾出土郢爯。楚国灭亡后,直到西汉时期郢爯仍在作为货币持续使用。汉代,社会长期相对稳定,黄金拥有量增大,统治阶级遂铸造金饼、马蹄金、麟趾金等投入流通领域。
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地出土了数量巨大的马蹄金、麟趾金、金饼和金版,共计件,总重达公斤,是我国汉墓考古史上保存最完整、数量最集中的一次发现,出土的黄金量超过了所有汉墓出土的黄金总和。其中饼形金和金版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和储藏;马蹄金和麟趾金是汉武帝时期依据天马、白麟等祥瑞制作,主要用于帝王和诸侯王之间的赏赐与献祭,展现出汉代酎金制度的样貌。
二、鎏金银 鎏金、鎏银工艺约始于春秋晚期,盛于战国及汉代,以后历代延续使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鎏金银是利用汞的挥发性,将金或银与汞溶成汞合金,涂抹于青铜表面,通过加热使汞挥发,金或银与器物表面固结,再经过压光处理,形成光亮的镀层,从而使器物具有金银般华丽的外表。
战国时期的鎏金银器在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都有出土。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河南洛阳烧沟战国墓曾出土鎏金铜带钩;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曾出土鎏金及鎏银的马珞饰20余件;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曾出土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陕西西安尤家庄战国晚期墓地曾出土鎏金嵌玉银带钩;浙江绍兴狮子山战国早期墓地曾出土鎏金嵌玉扣饰。
汉代鎏金银工艺愈趋成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相关器物更多,工艺更为精湛。广西合浦望牛岭汉墓出土了鎏金盌、鎏金奁及鎏金饰件等。河北保定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出土的鎏金铜铺首、鎏金铜豹、鎏金银蟠龙纹铜壶、鎏金长信宫灯等,鎏金工艺水平较高。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中出土了鎏金伞饰、鎏金弩机、鎏金戟和矛等大量鎏金器,总量达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