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单足炉香毬行炉,那些无与伦比的唐宋香

发布时间:2023/2/7 17:32:24   

中国的香文化溯至春秋战国,承自秦汉,完善于唐宋时期,而所用之各异香炉亦成为唐宋社会生活与文化之缩影。唐朝历经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强盛统一的大帝国。宋朝历经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一个朝代。

唐朝与宋朝,结束了长期的的动荡,使历史再一次归于平静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四海升平的局面,使得这两个朝代充满了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息。唐宋时期的香炉设计为中国香文化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也推动了香文化在后代的绵延发展。

一、融通与转型:唐宋香炉设计之形制流变

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有时会出现迂回和倒退,有时又充满偶然性和突发性,香炉的发展亦是如此。香炉形制的发展从单一到多元经历了较长的历史时期,唐宋时期是发展的转折点,也是香炉形制发展的“黄金时期”。唐宋香炉形制几乎融合了历朝历代所有香炉的器形,并结合了当时的异域文化,可谓是集四方之大成。

唐宋时期的每一类香炉形制都受到许多因素影响,最终才形成了能被遗留于后世的优秀民族造物。香炉形制演变盘综交错,可分为五条演变路径。这五条路径并非平行发展,而是互有影响,甚至是相互交错的。

第一条路径是由汉代博山炉发展而来的。博山炉作为唐宋时期香炉的发展起源,对许多香炉形制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便是唐宋时期的单足炉。唐代单足形香炉由博山炉演化而来,在佛教兴盛之后加入异域元素如莲花和狮子等,最终形成了唐代特有的单足炉。

第二条路径是由汉代仿生香炉演化而来的。汉代的仿生香炉虽然数量较少,但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也成为香炉形制中举重若轻的一个特殊种类。

第三条路径是缘起于先秦时期的鹊尾香炉。先秦时期关于鹊尾香炉的历史资料只存在于一些壁画当中,而无具体实物考证,目前较多说法认为其由印度佛教中的长柄炉演变而来。直到唐宋时期,鹊尾香炉才被广泛使用。唐代在鹊尾香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直柄带尾镇式的长柄香炉,在当时叫“行炉”,它对宋代单足炉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四条路径来自于汉代球形熏笼。熏笼是汉代时期的宫中妇人较喜爱的一种熏香工具,严格来讲不算香炉,但这种用香方式则被流传下来。唐代在熏笼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香毬,并成为唐代香炉中最独树一帜的一个门类。

最后一条路径来源不是香炉,而是唐宋之前的历史器物。宋朝时期出现了一股仿古潮,以陶瓷器具仿造三代时期的一些青铜器物造型,包括青铜鼎、青铜鬲等,这就导致了宋代仿古形香炉的盛行。严格来讲,各朝各代都有一定数量的仿古器物,只是并未像宋代一样形成风潮。

而香炉形制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多足形香炉,也是一种历史器物的延续。多足香炉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比博山炉久远,但那时的多足形香炉只是一种简单的日常器物,经过历朝历代发展,直到唐朝才开始变得辉煌起来,并成为门类最多最复杂的一种形制。

二、繁丽入简雅:唐宋香炉设计之美学嬗变

纵观唐宋时期的香炉,唐代金属工艺最突出,宋代以陶瓷工艺为代表,金银香炉在唐代极尽繁复华贵之能事,至宋则以轻薄纤巧为所长。陶瓷香炉在唐代十分绚丽,宋瓷器则以单色釉为主。宋代上层所用汝官两窑瓷器“青绿淡雅,含蓄温润,自然天成”,反映出宋文化所主导的简雅审美。

虽然由唐至宋香炉的工艺、形态和装饰一直在变化,但其审美与唐宋时代背景紧密相连,表现出由繁丽入简雅的之变化。唐代是中国金银香炉艺术造诣的高峰。金银香炉的数量在此时剧增,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制作精美。主要原因是外来金银器的大量传入,同时带来了许多先进的金银器制作技艺。

与此同时,唐代皇室贵族对金银器具非常狂热,他们将此视作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并且认为使用金银器可以益寿延年,自汉代以来就有“金银为食器可得不死”的观念。唐代在金银香炉审美上同样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胡化风格。

一些外来金银器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便开始了对其制作技术和装饰纹样的学习,模仿的同时与中华传统元素相互融合。因此唐代金属香炉设计不是一种简单的模仿,更是融合与再造的过程。在香炉制作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古人的思考与创新,例如唐代香毬,是中国造型艺术的典型代表。

唐代香炉的装饰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所创造的繁荣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唐代金属香炉在装饰工艺方面高度体现了唐代皇室乃至整个社会的高调奢华的审美观念。

宋代是我国陶瓷香炉设计的高峰。以定、汝、官、哥、钧以及磁州窑等名窑为代表的宋代瓷器已经臻至成熟,陶瓷香炉生产规模空前,技术、工艺都达到顶峰。宋代陶瓷香炉与唐以前和元以后的香炉相比,不注重附饰的堆塑和彩绘,而更重视香炉本身透过釉色所表现的材质之美。

三、尚象以尽理:唐宋香炉设计之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造物经常从大自然中汲取设计灵感,而这种以自然为模拟对象的造物行为即被称作“象”。“制器尚象”出自《易经·系辞上》:“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动;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盆者尚其占。”唐宋香炉也是通过对大自然中形象的观察提炼与加工,同时也包含着对传统造物不断继承和延续的设计思维。

制器尚象的思想观念在唐、宋香炉的设计中有三个不同层面的含义:首先,在香炉的外在形态表现上,造物者的着眼点在于形神兼备,而非单纯的外形模仿。这体现出造物者对自然生命的崇敬,也体现出造物者内心对自然世界的审视。其次,所谓“在天为象,在地为形”,“象”更多时候不是客观事物,而是一种抽象的天象征兆。

对原始自然的恐惧使得早期先民们在造物时习惯于用各类具有敬畏心理的抽象纹样来表达对大自然“象”的崇拜之情。这些具有神秘感的纹样被后人世代相传,在唐、宋香炉设计中也有大量体现,只不过以一种更加成熟的方式呈现。最后,制器尚象中的“象”与“器”是分不开的,“象”是隐藏在“器”背后的象征意义。

唐、宋香炉除了是一种日常使用之物,更是一种象征之物。这种象征性在唐、宋香炉设计中表现为当时的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如唐代贵族追求至高威望,宋代文人追求淡泊宁静。器物的最终归宿是为人的需求服务,而这些古人的精神需求使得唐、宋香炉具有了一般实用之物以外更高价值的人文内涵。

细数中国工艺美术,我们的先祖以其独有的智慧,创造了无数器物,这些器物往往以形态来命名和区分。“造物即造型的过程”,器物之形不仅承担着其功能与用途,更是古人宇宙观、世界观的一种体现。唐宋香炉以“尚象”为方式,最终达到对“天理”的认识,也就是“尽理”的设计观念。

古人制器尚象的思想观念是对自身和身外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从而获得了一种纵深度,“有了外与内、表与里、显与隐、虚与实等等不同层次的认识。”唐宋香炉的“尚象”与“尽理”最终体现了一种“和谐”关系,也是造物形式与功能的最终统一。

这种意识观念自古就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现在造物中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与科学理性的和谐统一。博山炉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博山炉是在人们是探索香料特性和改进过去不科学性的燃香方式的过程中产生的。

造型纹饰也无比精巧别致,盖上雕有飞禽走兽,山形层峦叠嶂,焚香时香雾盘桓萦绕,盖上景致忽隐忽现,如同仙山依傍海上,传达一种缥缈的超然物外的审美意境。人造器物原本是因为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才被有针对性地设计制作出来的。

可当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与实际使用价值无关的另一些价值便滋生出来。如“附丽价值”,即包括使用者的身份证明、文化主张、炫富塑告、财富增值等。

其次是感性表现与科学理性的和谐统一。以唐代香毬为例,古人对香十分青睐,不仅在寝室、床帐中熏香,甚至还要在被衾中燃香,使衾褥间香氲四弥。

为了满足这一感性需求,古代能工巧匠巧妙地利用了物理中的“重力原理”,使香毬无论如何转动也不会将香料撒出,这种香毬充分体现了造物者将感性表现与科学理性的精神协调统一的意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人对器物的需求是由简单实用到蕴含有各种精神、文化、情感因素的人性化走向的过程。

无论器物有多少“附丽”都必须遵循设计的本意,同时遵循“科学理性”。唐宋香炉设计中许多案例都证明了人们在有意识、最大化地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四、总结

中国香文化源远流长,香炉设计在其中占据举重若轻的地位。作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的独特篇章,香炉设计以其高度的文化概括性与完整性,成为能够代表民族造物文化的器具之一。

古代香炉既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又有丰富的艺术价值,体现了社会各层的生活态度与情感诉求,还与古人的信仰、日常文化生活、古代政治经济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香炉设计是中国古代造物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体现出的设计思维与智慧,对今天的香炉设计仍然有极高的借鉴与指导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44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