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故宫珍藏宝物,民间难得一见的珐琅器,珍贵
在明清两代的皇宫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故宫博物院,现藏存的几十个类别共计万件珍贵的文物当中,珐琅类器物约近七干件,其时代上起元明,下至清末民初,是一份完整的见证和记载着中国金属胎珐琅工艺发展演变历史的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是故宫以外各博物馆所难以企及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金属胎珐琅器有着黄金和宝石般的华贵和瑰丽。因其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故很长时期内主要作为御前用器,由宫廷内皇家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珐琅器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和馈赠礼品送给外国友人外,民间很少流传且难得一见。又因珐琅工艺传来中国的历史短暂,文字著录则更为稀见。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珐琅器的了解和认识尚落伍于其他工艺美术门类,为今人了解、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珐琅是外来工艺名称的音译。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的“佛袜”、“佛郎”、“拂郎”、“发蓝”等词均为珐琅的旧称,是为同一工艺。珐琅是以矿物质的硅、铅丹、硼砂、长石、石英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合,分别加入各种呈色的金属氧化物,经焙烧磨碎制成粉末状的彩料后,再依其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填嵌或绘制于以金属做胎的器体上,经烘烧而成为色彩缤纷,莹润华贵的珐琅制品。按照我国传统工艺的分法,以金属为胎敷涂珐琅的珐琅器,称之为珐琅工艺品。也有以玻璃和瓷为胎敷涂珐琅而成的,称之为玻璃胎画珐琅及珐琅彩。以金属为胎的珐琅工艺,依其制作方法和工艺特点,主要可分为掐丝珐琅、画珐琅、錾胎珐琅和透明珐琅几种做法。明清著录中称谓的“大食窑”、“鬼国富”“鬼国联”“佛郎嵌”等,均指珐琅工艺的不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