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新闻周刊丨防水堵漏设套骗钱支口大锅就敢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高芳
“论斤称”,实在承受不起
台风“梅花”席卷而过,细数给咱带来的烦心事,漏雨漏水算一件。今年入汛以来,青岛降雨量屡破纪录,对不少市民来说,楼房内部看不见摸不着的漏水点,似乎成了破解不了的“哥德巴赫猜想”。此时,有人见机推销一种“论斤称”的防水材料,让市民满心期待迎进门,怎料花了钱没有“一劳永逸”,反而成了“引水入墙”……
不管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防水堵漏游击队,还是隐身网络背后的无良装修公司,上火的消费者明知下套者是谁却无法给出反击的一拳。
漫漫投诉路,如何追索损失?防水堵漏,如何明明白白消费?我们试图拨开层层迷雾,寻找一个答案。
屋漏偏逢“游击队”
“受台风‘梅花’外围影响,预计今天下午到16日我市有暴雨局部大暴雨,全市过程累计降雨量50毫米~90毫米……”9月1日,手机上这条及时的天气预报,让市民刘先生的眉头紧锁,不禁叹了一声,“家里的澡盆都用来接水了,再来场大雨,我怎么办!”
在青岛市北区嘉兴路上有一处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小区,建筑都是六层加阁楼的设计,拥有漂亮的斜坡瓦片式屋顶,刘先生就安居在这里。今年入夏后,大雨小雨一场接一场,进入8月,他偶然发现自家阁楼南面的一个房间竟漏雨了。
这是个四五平方米的储物间,一面墙安了壁柜,顺着房顶的斜面上开有一个天窗。雨天一来,雨水从天窗的缝隙处渗进室内,外面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简直可以用“小瀑布”来形容。
刘先生家漏水的天窗
细心的刘先生查看一番后得出结论,之所以出现漏雨,是因为雨水顺着屋顶瓦片往下流,在天窗外的窗棱凸起处形成积水,积水日久,浸入防水层,再顺着天窗的缝隙就淌进了屋里。浸泡了柜子里的物件不说,雨水顺着墙壁还流到了储物间正下方的厨房。
雨顺着天窗的缝隙流进屋里。
这可不是小事,万一雨水侵蚀到墙体里的管线,难保不出大麻烦。
在漏雨问题解决之前,刘先生无奈搞起了“急就章”,自创一套引流装置:将一个5升的矿泉水桶剪掉底部,倒置形成一个漏斗,倚靠在厨房吊柜的一角,接住来自天花板的渗水,一根长管子连接水桶口,另一头对准洗菜池,让渗下来的雨水直接流入下水道。
刘先生在厨房自制接漏水装置。
漏雨如此严重,刘先生为什么还不想办法从源头治理一下这“水帘洞”呢?其实,前阵子一发现漏雨,他就花大价钱找人来修补过房顶。可提起这事,刘先生更糟心了。
8月13日,刘先生在小区楼下看到一辆挂着济宁牌照的小货车停靠在路边,车顶竖着一块红色招牌——“专业防水”,几个白色大字让刘先生眼前一亮:“这不正好到处寻找修房顶的师傅吗,刚好就‘送货上门’了。”
更让刘先生心动的,是招牌下方还标注了四个黄色的字——“终生保修”。他当即拨打了招牌上的咨询电话,约了对方第二天来家里看看情况。
刘先生遭遇的马路“游击队”。
8月1日中午12点多,两个衣着朴素的小伙子如约来到家里,刘先生迫不及待地把他们带到阁楼上查看天窗漏雨的缝隙。
一个小伙子把头探出天窗观察了半天,回头拍着胸脯说:“大哥,没问题,保证修好,我们是专业防水。”他特意把“专业”两字拖长,重点强调了一下。
刘先生问:“怎么收费?”
小伙子答:“我们有两种防水材料,普通的胶55元一斤,好点的叫轮胎胶,88元一斤。”
“两种胶有什么区别吗?”刘先生对此一窍不通。
“轮胎胶是升级的材料,工艺也改进了,当然比以前的好啊。”小伙子解释道。
刘先生认为差不了多少钱,“能彻底修好房顶,就用点好的吧”,于是敲定了88元一斤的防水材料。
刘先生在厨房自制接漏水装置。
谈妥后两个小伙子下楼去做准备,刘先生隔着窗玻璃往楼下张望,见他们在小货车的后斗上支起一口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熬起一锅黑乎乎的东西。
没多久,俩小伙提着两桶黑乎乎的材料返回刘先生家,“大哥,你过来看看——”先前搭腔的小伙子说着,拿出一个弹簧秤,称起这两桶材料的重量。
刘先生看着热气腾腾的黑胶,一头雾水,“修好屋顶能用多少?”
“这没数。大哥,你记好现在的重量啊,修完后咱再称一称,用多少斤,算多少斤的钱。”
刘先生瞥了一眼秤上的计数,并未看太仔细,只记了一个大概数:80多斤。“这些胶能全用了?”他再次询问用量。
小伙子摇摇头,没给出具体答案,“我们上去先找漏水点,能用多少也没数,反正用多少算多少。”
“你们干吧,修好就行。”正值三伏天,看到楼上楼下地忙活,小伙子T恤都湿透了,刘先生有些心软,心想:“出来谋生都不容易,他们如果想多算点零头也没必要太计较。再说,天窗那条缝隙总共就七八十厘米长,撑死能用几斤胶?”
两个小伙子拎着材料上房顶干活了,刘先生想跟着看看,却被另一个小伙子劝阻了,“哥,这胶二三百摄氏度呢,溅你身上要起水泡的。”
刘先生发现,所谓的“轮胎胶”总共覆盖了不到一平方米。
事前没有谈好总价,现场不让旁观,彼时的刘先生还没有意识到其中的纰漏,他好心跑下6楼,去超市给两个小伙子买回了一提矿泉水。
施工过程总共不到一刻钟,刘先生买水回来的路上,就接到了小伙子的“哥,你去哪了,我们干完了。”
刘先生回到家时,两个小伙子已经站在客厅里等着他了。“哥,胶差不多全用完了,总共80斤。”随后,小伙拿出手机,点开计算器敲起数字,“大哥,给你去个零头,算块钱吧。”
“啥?块?”刘先生一下蒙了。其实三年前,他通过熟人介绍找过一个师傅修屋顶,当时师傅用的是油毡材料,烤热了贴在屋顶,总共收了元钱,三年里真就没再漏过雨,只是这位师傅后来离青回了老家。
正因为有过一次修房经历,刘先生一直觉得也就是几百块钱的事,材料升级、工艺改进、物价上涨……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即使价格翻倍也能接受。可是眼下这涨了20多倍的价格,是他始料未及的。
不擅长砍价的刘先生努力想和对方进行一番讨价还价,可对方坚决不松口。见事已至此,他也只能给对方 “活都干完了?行吧,只要不漏雨,贵点就贵点吧。”刘先生自我安慰道。
然而几天后的一场大雨中,刚修过的屋顶竟没经受住“考验”,而且比以前漏得更厉害了。刘先生这才爬上屋顶查看了一下,发现所谓的“轮胎胶”总共覆盖了不到一平方米。他再联系对方时,对方 上网搜索新闻,刘先生这才了解到,类似“遭遇街头‘游击队’,防水材料‘论斤称’”的坑人事件,全国不少地方发生过。如今,他也成了落入陷阱的受害者。
“街头游击队”给刘先生屋顶上铺的防水材料不足1平米。
卫生间“水漫金山”
无独有偶,市民王女士近期也遭遇了“论斤称”的坑人套路,只不过这回的罪魁祸首来自网络。
王女士家住江西路一处高层23楼,8月中旬,她家卫生间的墙壁出现渗水,客厅里两米宽的墙体下方被水浸泡,墙皮掉了一地。正愁得不知道怎么解决,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一则广告引起了她的注意。
王女士家卫生间渗水严重,洇湿了客厅的墙面。
“这家里天天漏水,你连漏水点都不知道在哪儿。”视频里,一名头戴安全帽、身穿工装的装修师傅言辞诚恳地卖力讲解,“现在啊,我们的专业团队免费上门勘测,免费帮您找到漏水点。师傅携带专业仪器,做到免砸墙技术,先预约再上门,找到漏水点,报价后再施工,卫生间、阳台、屋顶都可以解决。您还要考虑半天?反正都是免费上门,链接就放在视频下方,屏幕前的您抓紧时间预约吧。”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被打动的王女士当即点开了视频下方链接,留下了自己的联系电话。
王女士正是看了这则防水广告才落入了“论斤称”的陷阱。
8月23日,两个小伙子按照约定时间敲响了王女士的家门。他们进屋简单看了一眼后,告诉王女士,不用砸墙,打胶就可以把漏点堵住。具体方法是在卫生间墙角的地面上打个孔,把胶注进去。
“需要用多少胶?大约需要花多少钱?”王女士问。
“大姨,这可说不好。一斤胶按照元算,我现在给你称一下,你看一下这个重量——”小伙子拿出弹簧秤,连桶带胶称给王女士看,“0多斤。一会儿用多少,算多少的钱。”
王女士瞥了一眼桶里的防水材料,上面一层是透明的,下面是白色的,有股刺鼻的味道。可不待她反应过来,小伙子已经走进卫生间开始作业:先在门后地面上打了一个食指粗细的孔,又在对角方向的淋浴间地面上打了一个孔,然后从这两个孔把胶灌进了卫生间地砖下。
注胶的打孔一个在淋浴房一角(左),一处在卫生间门后一角(右)。
前前后后不过十几分钟,小伙子拎着空桶从卫生间走了出来,“大姨,用了斤胶。我给你算了一下,总共元,你给个元就行。”
王女士没想到会用掉这么多胶,当时有些吃惊,但转念一想,如果能修好,花点钱就花点钱吧,总比把卫生间地面砸开重新修整要好。她向小伙子要发票或者收据,对方均表示没有,并在一再催促下,稀里糊涂地就通过 更让王女士想不到的是,才安心睡了一晚上,楼下邻居就找上门来——打完防水胶的卫生间漏水更严重了,已经渗到了楼下邻居家的卫生间。王女士马上给做防水的小伙打电话,对方先是称自己不在青岛,随后, 通过上网查询,“防水材料论斤称”“动辄上万元,钱没少花却越补越漏”……王女士发现全国多地都有相同案例,让她越看越生气,怀疑这些人是打着“防水堵漏”的旗号招摇撞骗,欺诈消费者。
本就被漏水折腾得心力交瘁,又花了冤枉钱,一时间气得急火上蹿,王女士右眼起了麦粒肿,肿得整个眼皮都睁不开,出门必须戴个墨镜来遮挡。
王女士向对方转账的信息。
损失能讨回来吗?
家里漏水的难题没解决不说,反被坑了不小的一笔钱,这真是“屋漏又逢连阴雨”。刘先生和王女士此时都面临同样的两个疑问:“房子漏雨漏水到底该咋修?”“损失的钱能不能追回来?”
“刘先生遇到的做防水的‘游击队’,他们号称使用的‘轮胎胶’,实际上就是沥青材料。防水工程施工是有国家技术标准的,基层必须有足够的排水坡度,搭接缝如何处理也是有一定专业工艺要求和标准体系的。”青岛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会长杜海辉一语点出了问题的关键。
至于王女士家的卫生间,如果堵漏用的胶是真材实料,有可能是“丙烯酸”之类的防水胶。青岛芮意森防水研发中心主任宁殿东介绍,“高压注胶的防水工艺是早前市场上的一种修漏办法,将防水材料通过瓷砖缝隙高压灌注到下方水泥砂浆的空隙中,材料遇水膨大会形成果冻状,填充缝隙。但是如果工艺不对路,注浆不饱满,材料被注到没有水的地方,遇空气后会固化形成疙瘩,疙瘩再与水泥砂浆脱层,反而会加剧防水层裂缝,起到反作用。”
在王女士看到的视频广告中,对方宣传自己有专业工具,可以勘测地面下的积水,精确找到漏水点,很多消费者就是被这种虚假宣传的“专业性”所蒙蔽。
资料图视觉中国供图
宁殿东看了让王女士入坑的这则视频广告后,指出一点:“这种勘测仪器没有问题,但是它只能勘测出积水,窜水问题就不容易发现,而且它只是一个辅助仪器,并不神秘。查找漏水原因,还要结合经验,一一排除多方面因素,手持仪器并不代表专业。”
“房屋渗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不同的渗漏原因,不同的内部构造会形成不同的渗漏路径。”两位专业人士同时对消费者发出提醒,“做防水之前一定要让施工方给出明晰的施工方案,并且事先签订正规合同。”必须事先明确材料品牌、规格、施工方案、有无增项及增项比例,明确各自的责任,质保年限等。
了解了防水堵漏的门道,但两起事件的始作俑者一个“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个借助网络隐身,看不见逮不着,损失如何追回?刘先生和王女士都面临“维权难”的无奈。
9月15日,青岛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工作人员在接听了这两件事的投诉咨询后,答复道:“如果有违法商家的注册地址,就可以投诉到工商部门,工商部门会协调买卖双方意见,达成赔偿方案。但是如果是个人行为,仅凭电话和对方姓名,工商部门也无法受理处理。刘先生遇到的在马路边的防水工程师傅如果没有营业执照,属于游商浮贩,可以投诉到城管部门。王女士遇到的网络上的防水堵漏师傅,商家在网络上打广告,一般会留有营业执照等相关信息,可以联系发布网络查找该广告主的注册地,需要到注册地所属工商部门进行投诉。同时,网络广告如果涉嫌夸大等违规宣传,可以在青岛当地工商部门投诉网络发布平台,如果取证属实,工商部门会对它进行行政处罚。”
“这都涉及到消费者维权难的问题。”就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答复内容,山东元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乔乔律师做了进一步解读,“如果没有注册公司、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单纯以自然人个人身份实施相关法律行为,工商部门难以对其进行相关管理、处罚。如果想追讨消费金额,就要通过法院诉讼程序。但是到法院起诉,则需要提供对方的个人身份,这就需要通过当时转账的姓名和银行卡号,锁定其个人身份信息,维权成本会比较高。”
资料图视觉中国供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网络平台上的商家注册地往往是外省,商家与市民所在地有合作的“游击”工人联系上门施工。一旦出事,客户要去外地维权,时间和金钱成本都会增加。
此外,刘乔乔律师还提出,网络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应该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推广要注明是广告,不能通过软广的形式误导消费者。在进行消费起诉时,可以把这个广告发布平台一并起诉,平台属于审查失职。”
循着两起事件的脉络,事实如抽丝剥茧般展现,这种偷工减料的消费陷阱其实并不高明,甚至老套,但是它的渠道却扩大了,从路边流动随机揽客,升级到通过网络平台吸引流量跨区域猎取目标,黑心防水施工队明显是钻了市场监管的漏洞。防水本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隔行如隔山,老百姓不懂,行业水平又低,这时候,市场监管政策应与时俱进,协调相关部门联动及时“堵漏”。
揭秘防水这一行
“防水干得好不好有两大要素:一看技术,二看良心。”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总结道。
事实上,我国对于防水施工有一套严格的技术标准,只是它让一般消费者“看不懂”。于是,有人一面利用这种“雾里看花”的尴尬,一面钻了市场监管和相关政策的空子。
涉足防水有门槛
记者近日来到位于长沙路的祥贺建材批发市场,发现几家售卖专业防水材料的商户门前很是“热闹”,进出采购的顾客明显比别的商户要多。“今年买防水材料的客户特别多,防水材料的销量至少是往年的四五倍。”这是商户老板们的共识。
在市场内这几家并不宽敞的商铺里,摆放着多种防水材料,有卷材类的,也有桶装液体类的。记者以屋顶漏雨为由询问维修预算,并给店家出示了刘先生家屋顶天窗漏雨的照片。一位商户老板建议用水性沥青涂料,大桶10公斤装,售价多元,并好心提醒记者:“大桶你用不了,买个小桶就够了,不过小桶刚卖完,现在没货了。”另一位商户老板则向记者推荐一款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一卷售价多元。
建材市场上,顾客在购买防水材料。
两位老板均表示,可以在市场上找施工师傅,或者用店家推荐的经常合作的施工师傅,一天工费四五百元。不难算出,从材料到人工,修一次屋顶正常花费在千元左右。
“一般保修3到5年。”对于做防水的售后质量保障,商户老板们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修得好不好,要看师傅手艺、干活仔细程度。铺防水材料前,基层要处理干净,铺的防水材料才能更好地贴合。还有就是经验,他能判断哪些地方需要重点处理,杜绝一些漏水隐患。”
“防水施工一看技术,二看良心。”一位资深防水建材商家半开玩笑地总结道。
“如果不是太大的渗水量,不要太纠结于漏点。”在青岛芮意森防水研发中心主任宁殿东看来,太过纠结明晰漏点有些不太现实,建筑本身结构是很复杂的,只要把包裹在外面的上层和下层防水做好就能“堵漏”。
“尤其是一些老建筑的房顶,如果反复渗水,在重新做防水的时候就要把原有的防水层处理干净,渗入基层的积水也要处理干净,否则做了新的防水层后,太阳一晒,里面的积水变成水蒸气,会导致鼓包,造成防水层脱层。”宁殿东说道。
宁殿东强调,“上排蒸汽,下排水,做好疏通再进行施工,才能起到有效的防水保护作用。”
很多无良施工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急于找漏点堵漏的心理,宣传“给你找出漏点,一目了然”,披着所谓的“专业”外衣,却对施工工艺和防水原理完全不懂,一点从业经验和技术都没有,靠盲目灌桶“胶”草草了事,实属荒唐。
建材市场上售卖的桶装液体类防水材料。
最贵的是“免费”
说到防水骗局,记者在网上进行了相关查询,输入“防水”“骗局”两个关键字,发现“论斤称”这种套路其实并不新鲜,前几年它多在“58同城”等信息服务化网站发布。其中有一名外地受骗者称:他在网上还加入了一个“58同城防水骗局”全国维权群,群里有几百人。
维权群里的消费者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遭遇都大致相同,“防水堵漏”花的钱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但都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大家普遍怀疑:有一伙人专门打着“防水堵漏”的旗号来行骗,惯用的伎俩就是事先模糊预算和施工方案,一桶胶灌下去,结算时消费者才发现需要支付“天价”。
从近两年媒体报道的有关新闻中,记者发现这种“论斤称”的套路逐渐转战短视频平台,跟随热门网络平台迁徙,更多的曝光量让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获取客源。
市场上售卖的卷材类防水材料。
在岛城市民王女士家采访时,记者曾经按照她看过的广告短视频标题,在网络平台上通过自己的账户搜索并再次阅读这一广告。于是,在随后的几天里,短视频平台按照阅读习惯算法,不断向记者推送此类“防水堵漏”的视频广告,广告视频拍摄和制作的模式都是一样的:一名头戴安全帽、身穿工装的人以专业防水人员的身份做推介,反复强调“免砸瓷砖”“一目了然找到漏点”“免费上门勘测”等。
这类广告多为搜索广告和信息流广告,近年来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之间“游走”,比如某音、某度、某手、某同城,哪个网络带来的曝光量多,便“扎根”哪里。基于用户主动搜索或者大数据推送,又因为家里遭遇漏水比较着急,消费者很容易就被这类广告吸引。
家里出现漏水,自然就想到是防水层问题,但很多消费者一想到需要砸开装修好的瓷砖找漏点,就会感觉维修起来太麻烦。而“免砸砖”这样的广告宣传,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省时省事省钱。无良“防水补漏游击队”正是抓住了消费者这种图省事、求便宜的心理,屡屡得逞。“机器一响、黄金万两”,他们不坑个万儿八千的,自己都不好意思收场。
还有一点就是,消费者常常忘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警示。“免费”当然吸引人,殊不知有时“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而且那些所谓的“免费上门检测”不过是鱼饵,消费者如果相信,基本就成了待宰的羔羊。
在路边靠活的做防水工人,其车后斗上支着一口熬煮防水胶用的铁锅。
行业规范难摸“门道”
“对于防水施工,是有严格国家标准的,叫《防水工程施工技术标准》(以下简单《标准》)。”青岛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会长杜海辉介绍说。
这个《标准》的细则非常具体,比如要求卷材防水层的施工,基层必须有足够的排水坡度,并且干净、干燥;搭接缝必须耐久、可靠,在合理使用年限内不得脱开,这是卷材防水的要害所在;施工铺贴时松紧适度,高分子卷材后期收缩大,铺时必须松而不皱,改性沥青卷材由于温感性强,必须拉紧铺贴;卷材端头,包括与涂膜结合处,固定和密封必须牢固严密;立面和大坡度应有防止下坠下滑的措施。
比如,屋面保温层、找平层因施工时含水率过大,或遇雨水浸泡时要进行干燥处理,不能及时干燥,而又要立即铺设柔性防水层时,必须将屋面做成排汽屋面,以避免因防水层下部水分汽化造成防水层起鼓破坏,避免因保温层含水率过高造成保温性能降低。
比如对喷、涂两遍基层处理剂的要求,第二遍喷、涂应在第一遍干燥后进行。等最后一遍基层处理剂干燥后,才能铺贴卷材。一般气候条件下基层处理剂干燥时间为1小时左右。
国家行业标准甚至对卷材屋面施工的环境气候都做出了明确规定:雨天、雪天严禁进行卷材施工,五级风及其以上时不得施工,气温低于0℃时不宜施工,如必须在负温下施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热熔法施工时的气温不宜低于-10℃。施工中途下雨、雪,应做好已铺卷材四周的防护工作。夏季施工时,屋面如有露水潮湿,应待其干燥后方可铺贴卷材,并避免在高温烈日下施工……
资料图视觉中国供图
从这些国家要求的施工工艺标准可以看出,防水这一行还是有一定从业门槛的,“内行”见功底,一般消费者仅凭一些“外行”门道却很难摸得清楚。
“行业协会成立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地监督这些国家标准的执行,起到规范作用。”杜海辉说,青岛市室内装饰行业协会近年来也与消费者协会开通消费热线,“只要是我们的会员单位,有消费投诉和纠纷,行业协会都会调节和协调,对行业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监督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防水堵漏,不管是蹲守在马路边的还是隐身在网络背后的,本质上都是“游击队”,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游离在相关部门的行业监管之外。相关业内人士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选择正规的防水维修公司,签订正规施工合同,明确双方责任、报价单明细,不要轻信网络平台信息,才能更好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