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临猗县博物馆碑刻保护修复

发布时间:2023/4/7 22:22:38   
白癫病有治吗 http://m.39.net/news/a_9084466.html

《文物世界》年06期

张建华

临猗县地处黄河流域晋、秦、豫三省交壤的晋南三角地带,系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它处于古代唐、虞、夏等京畿之地。人杰地灵,文物资源丰富。

受临猗县博物馆委托,对馆藏珍贵石质文物霍杨碑等碑刻实施修复保护,这些石质文物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反映了晋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保护修复工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1.清除文物表面污渍,并采取脱盐、清洗等方法。

2.对石质文物起翘、裂隙、空鼓、即将脱落的部位进行渗透加固。

3.对残缺的碑刻、造像文物实施粘接、修复、封固,满足展示、研究要求。

4.改善文物存放场所,防止风化,延长文物寿命。

一、临猗县博物馆碑刻介绍

1.建宁元年残碑(图一)年代东汉一级文物,年出土于临猗县城关镇汉丞相翟方进墓穴中。年4月入馆收藏。年5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一级历史文物确认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碑青石质,是一通不规则残碑,所幸立碑年、月俱在,字迹清楚。建宁是东汉灵帝(刘宏)的年号,建宁元年即公元年。碑文因残缺看不出所写对象,但可以知道其内容是在赞颂一位贤明的地方官。其价值一∶是文字碑创始时期遗存。价值二∶这通碑是山西现存最早的一通文字碑,它的书法价值很高,是真正的汉隶。

2.密云太守霍扬碑(图二)年代∶北魏。材质∶红砂石螭首带穿通高厘米,宽93厘米,厚19~13厘米,年,从临晋邮电所运来,碑原在卓里乡霍村的霍家坟地,民国九年移至蒲板中学,再移文庙、高小,民国三十三年九月在临晋邮电所建碑亭进行保护。该碑于年5月14日,由国家文物局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碑书魏体,堪属魏碑之精华。9年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红砂石质,螭首,额篆书“密云太守霍扬正碑”。中为穿,穿上线坐佛一尊。碑文魏碑体,17行,每行27字,共字(含空格),文字漫患严重。

3.王卓碑(图三)

位于临猗县庙上乡城西村村西米的王卓墓地。王卓,生卒年月不详,西晋时为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薨于河东,葬于河东猗氏县北解故城西隅。至唐,子孙出官入仕,颇有影响,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年)十月二十四日,唐虢州刺史王颜为其十八代祖王卓立碑。砂石质,通高3.43米,宽1.05米,厚0.36米,三面刻字。碑首高1.03米,左右雕刻蟠龙,中间篆额“追树十八代祖晋司空河东太守猗氏侯太原王公神道碑”。碑文楷书柳体,共25行,行56字,历叙自晋至唐王氏族人变迁之梗概,王颜撰文,袁滋篆额,韦纵书丹。碑阴碑文隶书,31行,行75字,字已模糊,很难辨识。碑右侧楷书,记叙创建临晋县太原乡经过。龟形碑座,长2.13米,宽1.11米,现已淹没地下,仅见龟背。2年,临猗县人民政府拨款建立碑楼。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年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陈茂碑(图四)

位于临猗县卓里乡霍村陈平庄自然村东北部陈茂墓地。陈茂(-年),字延茂,官至梁州刺史,《隋书》有传,死后归葬故里。墓前有砖砌碑楼,内置隋碑1通,隋开皇十四年(年)立,额篆“大隋上开府梁州刺史陈公碑”。记载陈茂生平,是研究书法的珍贵范本。5.薛公碑(图五)

薛道实墓位于临猗县北辛乡平宜村东北米的薛道实墓地。薛道实,讳道,字道实,河东临晋人,官至礼部侍郎,赐尚书、临汾公,殁于唐初。碑立于唐开元十一年(年),砂石质,通高3.38米,宽1.12米,螭首龟趺,额篆“大唐隋故尚书礼部侍郎临汾公薛公碑”。碑文隶书,23行,记载墓主生平。8年,由县政府拨款建砖砌碑楼。4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北魏青砂石四面造像碑(图六)年代北魏。材质青砂石。长.5厘米,宽60厘米,厚22.5厘米,砂石质,2年11月28日,山西省文物局文物鉴定组鉴定为二级文物。

二、临猗县博物馆碑刻保存现状

临猗县是山西省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化工基地,污染较为严重。加之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影响,污染物又不能被风吹散,常年积累,使文物的保存环境越来越差。昼夜的温差较大,这对置于室外的文物造成很大的威胁,开裂、风化严重。由于缺少适宜的置放场所,许多碑刻、造像露天存放,有的甚至还在田间地头就地存放。由于该地区处于运城盆地,地势较低,又西濒黄河,环境比较潮湿。所有这些因素都给这批文物的保护带来很大的难度。加之历史上自然灾害和战乱等因素,使得这些文物残损也较为严重。

霍扬碑等石质文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开裂、残缺等现象。主要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表面剥落、酥粉、开裂、雨水侵蚀及断裂、脱落等。鉴于以上原因,对这批文物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三、临猗县博物馆碑刻病害分析

临猗县博物馆石质文物所产生的各种病害类型,是由内外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内是指石材本身的特征,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方面特点外是指大气、温湿度、气候、环境、置放地所处的小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根据工作区保护目标而言,病害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材料的特性

这批石质文物多以砂石和青石为主。抗酸碱、气候、温差能力较差。大部分石材风化受其原生层理的控制,多沿其原有层理在石材表面呈现层状剥落状态(碑刻、造像),在表面风化裂隙的相互交切下,以不同大小的片状从原体上脱落,抗风化能力大大降低。

2.气候的影响

临猗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

一年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相对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连阴雨天气。全县日照时间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6小时,全年日照总辐射量为.9千卡/平方厘米。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3.5℃,年平均最高气温19.7℃,极端最高气温42.8℃,为全省之冠。全县年平均降水量.7毫米,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显减少。干旱、冰雹、暴雨和干热风等是常见的天气灾害。

3.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情况见下表∶

从现场勘查来看,临猗县博物馆的石质文物除残损外,风化情况也较为严重,这主要与冬季的西北风有关,北方冬春季节风沙较大,造成石碑背面文字脱落严重,加上多年未对石质文物进行保护,空气中的酸性气体S02、CO、CO2、NOX等含量不断上升,形成酸雨,加剧了石质文物的溶蚀破坏;冬季温度较低,冻融也会对石质文物造成严重破坏,此外微生物的附着生长分泌出大量酸性物质,对石质的破坏作用也比较严重。

4.文物保护中的不良因素影响

这批珍贵文物多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发现、征集回县博物馆,当时的运输条件和保护手段落后,出现磕碰现象。有些一直在荒郊野外存放,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对文物造成损害。

四、临猗县博物馆碑刻保护修复工艺流程

五、临猗县

博物馆碑刻保护修复步骤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仪器对碑刻进行材质、强度等检测,以此作为分析文物病害的依据。

针对不同病害,采用不同材料、不同工艺,有效清理石质文物表面沉积物和各种污渍,进行脱盐处理,选用德国雷马士公司生产的REMMERS渗透加固材料用于石质加固,不改变石质表面的色泽,不产生旋光,耐老化能力强。清洗剂不对文物造成伤害,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填补材料应具有良好的连接性能、被保护石材有相似的热膨胀系数、相似的色泽、相似的强度和耐侯性。选用无色环氧树脂3A胶调配与原石材质地相同的石粉注入块体开裂隙中,进行灌缝加固,然后做旧处理,使文物表面保持一致。防风化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憎水性、、良好的渗透能力和透气性,不改变石质表面的色泽,不产生旋光。色彩加固材料选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进行固色。

从温湿度、光照、气象、有害气体等方面,对修复后的石质文物保存环境提出科学依据和建议。

选择具备与文物等级相适应的风险防范等级的场所进行保护修复确保被修复文物在包装、运输过程以及修复时间内的安全;修复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要用通风设施过滤后进入空气,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修复保护过程中,所用的化学试剂等保护材料要降至对人体危害最小。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具有时代局限性。由于文物个体的差异和在修复过程中存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本项目的技术不能保证永久的先进性。

查阅有关资料,根据目前国内外石质文物保护、修复的一般方法,以及实验室实验结果,我们制定出修复这批石质文物的具体方法。在保护工程中,对于污染的石质文物要进行清洗和去除石质文物内部的盐分,重点清洗去除严重污染的部位∶严重风化的石质文物选用有机硅材料进行渗透加固,提高其强度,选用美国公司生产的CPW进行表面防水、防污染、防风化保护,以减少雨水及大气污染的进一步影响,有裂隙处,粘结补强,表面的光色要和原文物保持一致、吻合,对一些不妥当维修材料应设法清除,重新加固处理。

1.清洗脱盐

石质文物表面的去垢∶灰尘的清除,用软毛刷轻轻将石质文物表面的沉积灰尘扫入容器内清除掉,此过程中应防止清扫灰尘时,灰尘飞扬污染其他石刻。

微生物的清除∶选用除菌防霉剂涂刷在长有微生物的石刻表面,待6~8小时后,用毛刷轻轻清除掉,应注意除菌防霉剂决不能对文物的表面产生反应或留下痕迹。

严重污染部位的去污∶沾染白色、灰色灰膏、油漆、黑色墨迹等污染环境物的部位采用综合处理技术予以解决,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有机溶剂等去除,在不损伤文物的前提下彻底清除,恢复文物本来面目。对于局部特别难以清洗的部位适当用专用清洗剂清洗,并用纯净水和手工纸浆清洗干净。

所有文物在清洗干净之后,再次使用纯净水浸湿,使用手工纸浆包糊法,将内部的盐分去除干净。

2.浸渍加固

选用无色透明、无旋光,具有良好的加固性、抗水性、稳定性、抗紫外线好的正硅酸乙酯类加固材料Remmers,用手控式挤压塑料喷瓶浸渍加固,塑料喷瓶嘴距石刻1~2厘米,由下而上淋涂时注意保证第一遍浸渍充分,但不挂流。淋涂第一遍约在10~20分钟后,再淋涂第二遍,按此方法约淋涂3~4遍,如果淋涂过程中出现挂流现象,及时用脱脂棉蘸取乙醇将挂流的加固剂清除掉。

对于比较难渗透的石质文物,采用真空渗透方式进行保护加固材料的渗透处理。具体方式是∶采用PE塑料薄膜将保护对象密封包裹,塑料膜与石质文物之间布有布液管和真空管,引出的布液管设有阀门,控制加固液的出入,阀门另一端连接引液管,引液管插入渗透加固液容器中。引出的真空管经真空表、阀门通入集液瓶,集液瓶用于收集多余的加固液,集液瓶引出的另一个管子连接真空泵。当真空泵工作时,将塑料膜与石质文物之间的气体抽出,同时也将石质文物内部的部分气体抽出,当达到一定的真空度以后,打开导液阀门,加固液会自动布满整个石质文物,然后关闭导液阀和真空阀,保持一定的时间,放出多余的加固液,打开塑料膜,擦干文物表面,待加固液固化后,就可以达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3.开裂块体的粘接和填补

用无色环氧树脂3A胶对砂石残断碎块进行粘接,起翘、开裂和有裂缝的部位,用环氧树脂调与原有石材质地相同的石粉,用小竹扦等工具将胶泥注入块体开裂隙中,进行灌缝加固,然后进行做旧处理,使文物表面保持一致。

4.表面防水、防风化、防污染处理使用手控式挤压塑料喷瓶,将成分为经改性的聚硅氧烷CP-W乳液防水剂,用水将原液稀释,原液为6%。均匀地淋涂石刻表面,淋涂二遍,第一遍淋涂30~60分钟后,方可再重复以上工序进行第二道淋涂。

5.彩绘佛龛的色彩加固

选择适用于该佛龛色彩加固的高分子材料通过使用聚乙烯醇、三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PARALOIDB72等实验,结果表明选用聚乙烯醇缩丁醛能达到保护效果,进行固色。

6.作旧处理

对新补残配缺处进行作旧处理,采用附着力强、遮盖效果好、不易褪色变色的颜料作旧。操作时,需对文物本体的颜色仔细观察,确保调色准确,还要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理解,体现原有文物自内而外的自然感觉。

六、临猗县博物馆碑刻

保护修复方案实施风险及防范措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具有时代局限性,不可能保证永久的先进性。由于文物个体存在的差异和工作人员素质的不同,修复过程中也可能存在不确定因素。

聘请有丰富保护修复经验的专家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提高修复人员的技术水平,加强文物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制定安全工作和风险防范预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建立修复现场管理制度,保证修复保护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使用的化学试剂尽量回收利用,不可利用的要处理后安全排放。修复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要通过排气进入空气。污水排放要降到最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批石质文物比较理想的存放条件∶应该修建专门的石刻碑廊,在文物周围加装防自然灾害防护器材,同时又不影响展览效果。

要做好文物表面防水、防污染、防风化的保护工作,碑廊设计要保证空气的流通,同时要减少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灰尘对文物造成的侵害。定期对文物表面的灰尘进行清除。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25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