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发展 >> 济南山陕会馆的前尘旧事
在济南市省府前街中段路西,也就是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驻地斜对面,路边屹立着三块3米来高的石碑,给附近建起的红尚坊商业区平添一份古朴和厚重。这三块石碑是济南山陕会馆留存下来的唯一遗存,它们见证了百年间山陕会馆发生的故事。
乾隆年间兴建,光绪年间扩建
今天的省府前街,明朝称“布政司街”,清朝时称“布政司大街”,因三司之一的布政司鉴于街北头而得名。清乾隆三十六年(),驻鲁的山西、陕西籍商人、官宦在大布政司街路西购地集资修建了一座山陕会馆,作为同乡联谊、祭祀乡神、协调商业活动的场所。乾隆五十年(),重修。清末,伴随着山陕籍商人、尤其是晋商在山东商界的崛起,这个占地小、规格低的山陕会馆的重建便提上了议事日程(注:初建时间据年《济南市房地产志资料》第三辑记载)。
清光绪二年(),借山东巡抚阎敬铭的盛名,山陕籍绅商捐资扩建山陕会馆,扩建后,山陕会馆占地三亩多,有房屋83间。成为济南建筑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一座会馆。会馆内雕梁画栋,主要建筑包括大门、影壁、重檐牌楼(罩棚),正厅、戏台、厢楼、穿堂、正殿、宝藏库,神殿里还供奉着乡土神关公。可惜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会馆内砖雕、石雕、木雕被当做“四旧”而破坏。-年,历下房管局将会馆拆除,在旧址建起三栋居民楼。
年,山陕会馆免费放电影
“日前来一电光活动影戏(即电影),初十(公历7月12日)晚间,假山陕会馆(原址在今省府前街路西)演之。往观者人山人海,率皆喝彩。向后聚人愈多,恐其滋事,遂即歇止。东邦人士从未见此妙技,故志之。”——清光绪三十一年()7月27日,《大公报》刊载了一则题为《人皆称奇》的消息。这是迄今所能检索到的,最早报道济南放电影的一则新闻,也是济南山陕会馆在清末报纸中的首秀。两个月后出版的《时报》,为这场电影的放映又补充了细节——“粤人林锦楼日前来济开演电动影戏。第一次在山陕会馆,请人往观,概不取资。嗣在闻善茶园开演多日,究以价昂,观者无几。现又禀准巡警局宪,在吕祖庙前搭棚开演,每座减为京钱六百文,已刷印广告遍送矣。”
补充一提的是,关于济南最早放电影一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说是年秋天,闻善茶园(原址在今大明湖路中段)的陈老板首先开始放映,据说放的电影短片有《英特大战》和《日兵大操》等。不过这一故事出自年南京戏曲音乐学院北平分院研究所编印的《剧学月刊》第二卷第十一期的一篇文章——《我与中国戏剧》,作者徐凌霄。从发表时间上,距第一场电影的放映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按照“时间越近越可信”的考据原则,《大公报》对山陕会馆放电影的记载更为可信。
年,韩美林在此上小学
从20世纪20年代起,山陕会馆腾出一进院落辟为济南正宗救济会贫民学校,习称“正宗小学”。学校不收学费,来此就读的全是赤贫子弟。年,笔者在拆迁前的省府前街采访时,一位老街坊说,“正宗小学就是我父亲创办的,韩美林上小学时,父亲还教过他”。
在年出版的《丹青十字架——韩美林传》一书中,这位老街坊的说法得到了印证。艺术大师韩美林生于年冬天,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与祖母、母亲和弟弟先是借住在皇亲巷(省府前街中段路东的一条东西向街巷)两间草房中,在草房倒塌后,他们又搬进巷中一座破庙(慈仁院)的厢房中住过。皇亲巷与山陕会馆隔省府前街正对,5岁时,韩美林被母亲送到会馆里的正宗小学免费接收小学教育。他的班主任、美术老师是宫启勋,教导主任是陈萃麟,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学者。正宗小学不追求升学率,重在培养学生的自立本领,学校的每个教师都配有风琴,所开设的音乐课和戏剧课有声有色。另一位美术老师安启云在上美术课时,也总是对韩美林的图画大加褒扬。这种教学氛围,正适合独具个性、富有艺术天才的学童的发育。
在正宗小学读完三年级后,韩美林转到济南省立第二实验小学读书,这座小学设在济南府学文庙,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称芙蓉街小学、大明湖路小学,如今为修缮一新的济南府学文庙。
年,三块石碑被重新发现
年秋天,省府前街拆迁改造的消息传出。山东建筑大学姜波老师闻讯带领学生到省府前街进行老街区调查、测绘和写生。当时,作为生活日报的一名文化记者,笔者也几次去现场,陪姜波一起入户调查。
上图即笔者当年与石碑同框照,左庆摄
那天是9月14日,笔者和姜波敲门造访了省府前街89号老住户吕征。他热情地为我们介绍了省府前街旧貌。正是在和吕征的攀谈中,我们获得了一个惊人的线索——山陕会馆有三块原始碑刻还完好无损地藏在一个居民家中。在吕征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省府前街中段路西的一条支巷,敲开一个低矮平房的门,这里住着吕征的堂兄吕慎伦。穿过吕慎伦先生家拥挤的居室,只见东墙上开有一扇隐蔽的小门。侧着身子走出小门,门外空间不大,只有一个一尺多宽的狭窄过道。在吕慎伦先生的指引下,我们赫然发现,过道的一侧的墙体中竟然平行镶嵌着三块近4米高的石碑,碑座刻有精美的浮雕、碑身、碑额完好无损。由于碑面向墙,当时看不到碑文。
吕慎伦先生介绍说,山陕会馆年被拆除后,这三块碑一直立在原地。年,居委会盖房子时,原地把它们砌进了东墙。由于东墙外是一个死胡同过道,碑刻存在的事情鲜为人知。吕慎伦是一位热爱济南文化的人,多年来他一直严守秘密,就是为了把这三块碑刻保存下来。
年9月15日,笔者所写的《隐姓埋名近三十载清代山陕会馆惊现“档案”》一文在《生活日报》刊出,独家报道了山陕会馆石碑笑而未失的消息。为了保护它们,报道中刻意隐去了吕慎伦的名字和门牌号。不过,这篇文章引起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两年后,山陕会馆遗址被公布为济南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块清代石碑都记录了什么
年9月,在发现清代石碑的同时,笔者和姜波还对碑刻周围的山陕会馆遗址进行细致考察,只见会馆大殿拆除后留下的大型青石基座和柱础随处可见,且保持着原有格局。在原山陕会馆大门前的平房中,还隐藏着完整的“山”字形照壁,它当时的“身份”是一座平房的后墙。
一年后,省府前街开始拆迁,三块清代石碑的碑文终于重见天日,刻有双龙戏珠浮雕的碑额和工整字迹的碑文引来很多人驻足观看(可惜的是,石碑周边的照壁、柱础后来都未能得以保留下来)。
三块石碑的文献价值颇大。中间所立是清光绪二年()所立的《重修山陕会馆碑记》,记载了山陕会馆自创修至扩修的全过程。撰文、书丹和撰额者分别是登州府知府贾瑚(山西人)、沂州府知府黄大鹤(陕西人)和荣成县知县张赓熙(陕西人)。据碑文,扩修会馆的契机是位于会馆东邻的王鲁川将一段长三张六尺,宽八尺的地基捐赠会馆。
左右两碑则详细记载了会馆扩建的赞助者名单,列在首位的便是王鲁川捐地基五厘,其余赞助者共有位,所捐均为银两,共捐银近2万两。值得一体的是,右碑均为有官职和功名者,捐银数量上自两,下至2两。左碑以商家捐赠为主,计有家。捐银最多的是和合金店,捐银达一千两;另有71个捐赠这为个人,他们虽有功名,但多数级别较低,以从九、监生、贡生、廪生、生员。捐资最少的是生员乔时昌,捐银只有1两。
“这多家山陕商号的捐助名单,多为在济经营的商家,为研究清代济南经济发展提供了佐证,从它们的捐款额度上,也大致可知,其当时的经营规模。”姜波认为。
延伸阅读:
山陕会馆的建筑师和建筑工艺
山陕会馆位于省府前街97号(前布政司大街),初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到光绪二年(),才扩建成现在的规模。山陕在济南做大官的人并不多,但山西人经营着盐运,陕西人大部经营漆业,尤其是山西人操纵了钱业,因而富商很多,他们为了显示财富,加强他们大同乡(二省以上称大同乡)的影响,就借助于清同治二年山东巡抚阎阎敬铭的盛名,捐资翻修扩建,请了当时最有名的建筑工师,如木作于永年,石作王延令、张延庆,石工卢松,泥水工郝润,窑匠王万年等人。
由于山陕人供奉关羽,故整个建筑是按照清代帝王加封的护国神协天大帝关羽的身份来处理的。由八字墙的影壁、八字墙大门、重檐牌椟(罩棚),抄手游廊厢楼(看楼)、方形双层戏台、正厅、复室、穿堂,正殿和宝藏库(烧纸锭用)组成。因此,他就比别的会馆获得了优惠的待遇,别人不能用的重檐,龙文花脊,鸱吻套兽等等,在这个建筑物上都用得非常频繁,连小小的宝藏库也按上了套兽。这个建筑物的木作石作装修非常细致,并赋有山西财翁建筑的豪华特点,所有木刻神龛、格扇、闲板、檐板、横眉、挂落、宝瓶、瓦拱寺等(无不精文雕镂缕,樑梁坊端部的雕刻成兽头,罩棚樑坊间的几个云拱,分别作成了花瓶、鹿首、树根等等形式,石作砖土,与木作同相媲美,不论浮雕鹿鹤匾、砖雕竹兰图,不石圆雕神像座和狮子,均非常精细生动。总之,大小石作及柱础无一同样花纹。如果全部建筑物装修未废,这个建筑物无疑将给人以金壁辉煌,浑厚富有的感觉,这对于山陕富商把关羽解释为武财神,并另塑一个文财神相伴,倒是很切题的建筑创作。但是,不论建筑者的本意如何,我们却透过这一建筑,看到我国工师和工人的丰富的建筑装修经验,他们很善于体现那个时代的这种封建性的公共建筑物的功能和造型。在这个工程上并特别善于将民间活泼的细部创作渗入这种官式建筑中去。
当我们由这个建筑物饰有军罩棚的大门进入戏厅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两处值得称道的东西,第一是巧妙的戏台,戏台楼板层中有一方孔,专供演神话戏下神仙用的,而楼板角部有一活盖是出小鬼用的,化装室由地道组成通至台下,演戏时台下帷幔封闭,东西门为戏台出入口,楼上游廊后部不深的群楼就是在会馆内有地位的人的观众席,一般乡邻只能在广厅中观赏;第二,是跨度约16公尺的大卷棚,在当时的技术条件来说,处理非常合理。卷棚在戏台部分用四个柱子作为支点,而在台前为了减少柱子的障碍,确做成垂直于卷棚构架的两道立柱式桁架,作为两道卷棚架的中间四个支点。卷棚比看楼檐口井升起约1.6公尺,使大厅内获得了约1/8的直接采光面积,并解决了通风问题。(节选自《济南建筑史草稿(古代近代部分)》,济南建筑史编辑小组、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历史文物组合编,年6月。文中个别文字有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