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德康斑铜别具一格记省级非遗传

发布时间:2023/6/23 15:51:54   

会泽县老厂乡是一个埋在深山峡谷,偏居一隅的特困乡,它南临会泽及五星乡,北迎金沙江。境内山高林密,沟深坡陡,连接会泽的以礼河大峡谷(又称老厂大峡谷)直穿腹地。

老厂乡方圆数十公里的崇山峻岭,多为铜矿山脉,曾经就蕴藏着大量天然铜(又称生铜,是自然形成的纯度较高铜料),过去的村民们常会在河谷中捡拾到天然铜料。据当地村民们说,很久以前,就有一村民在村口不远处的河道上,看到一块供人们常年垫路行走的桥石,因其色泽、形状与众不同而感到好奇;于是就把桥石撬开,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就是一块重达几十公斤的“天然铜”。

明清时,会泽铜业兴望,老厂的铜矿开采也极其兴盛。在老厂乡的深山密林中,至今还遗留着许多曾经开采过的矿洞。其中,德所村遗留下的矿洞最多。

康贵友,出生在老厂乡的德所村。他从小就在祖、父辈们常述的德所铜矿开采的故事中长大。在耳目濡染中,他对“铜”一往情深。由于山高路远,交通闭塞,上个世纪的德所村,几乎还在与世隔绝。直至一九九七年,二十多岁的康贵友,才走出深山,来到会泽县城,并找到了当时唯一一家还能做斑铜的张兴明张老师傅家做帮工,制作“张氏斑铜”。

会泽“斑铜”,从发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中华一绝”。

会泽斑铜的制作,尤其是“生斑”制作,必须是以“生铜”为原料,才能制作出由里及表的绚烂“生斑”。它既是一项艺术工艺,也是一项民间黑科技,更是一项重体力活计。它需要把一块块不规整的天然铜料,先锻打去渣,再锻打成型,然后经过烧斑、净化、打磨、抛光、化学处理显斑等若干工艺,让天然铜内混生的金、银、钛等金属光泽从里到外,充分显现出来。在若干次的千锤百炼中,最后才能成为光彩夺目,五彩缤纷的艺术珍品。

由于天然铜料,内含的混生金属数量、种类不同。其“生斑”制作要求的工序、工艺也不竟同。不同的工序、工艺,直接影响着“生斑”出彩的质量,工匠和艺人们要制作出高品质而且恰到妙处的斑彩,全靠他们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在“生斑”制作的每一步工序流程里,除了饱含着工匠和艺人们的汗水外,更多的还包藏他们的独门绝技。要制作好“生斑”,不仅原料昂贵,而且工艺极其复杂精妙,所制作的成品,自然也就价值连城。

会泽是一座因铜而兴,因铜而辉煌的古城。东汉时,就有“堂琅铜洗”驰名全国。在明清时期,会泽铜业再次兴起,全国十省八府的商贾,蜂拥而至,官办、民办商会络绎不绝进驻会泽,并建起了上百座会馆、寺庙。其中,规模宏大,设计壮观,构造精良的江西会馆(江西庙)、楚黔会馆(黑神庙)、湖广会馆(寿福寺)、江南会馆、陕西会馆、四川会馆、云南会馆、福建会馆等至今仍保存完好。从现存的这些会馆、寺庙中,就可窥见当时的会泽,商贾云集、八方幅奏的盛况。与铜商相伴而生的镖局、马店、青楼、戏班等诸多衍生行业,更是兴盛繁华;富商们的名居、豪宅、宗庙、祠堂遍布城巷;那时的会泽可谓是盛况空前。

不仅如此,在明朝时,会泽就设立了铸钱局,现还保存有一枚重达四十一点五公斤的明朝铸钱开炉纪念币——“嘉靖通宝”。二零零二年“嘉靖通宝”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堪称世界最大的金属货币。到大清帝国,会泽还同时设立了新、旧两个“宝云”铸钱局,鼓铸铜钱直供清廷专用。至民国四年,由会泽民间张姓艺人制作的“斑铜鼎”,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奖,会泽铜艺就此蜚声海内外。

会泽铜业,自开采、冶炼、鼓铸、艺术加工,直至运铜古道上马帮们的“万里京运”,这些由来已久铜业、铜艺,不仅为会泽积淀出厚重的历史文化,也造就了大批技艺精湛,品质独具的杰出工匠和艺人。其中,张兴明张老师傅的家传手艺—“张氏斑铜”,就是其中之一。

张兴明老师傅的家,就住会泽县城有名的铜匠街。由于时代变迁以及所带来的经济、资源、人文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变化,会泽“斑铜”曾消弭隐退多时。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兴明老师傅已是会泽仅存的唯一“斑铜”手艺传承人。就那时起,其家传的“张氏斑铜”,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倡导和帮助下,才又起炉灶,开始复工制作。年,“会泽斑铜”被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康贵友有幸来到张老师傅家做帮工,既是机缘,也是爱好相投,情趣一致的相聚。他们都是“铜”的钟情者,对“铜艺”有着共同的爱好。

近半年多的帮工生活,康贵友本着忠厚勤奋,好学和吃苦耐劳而又不息体力的精神,迎得了张老师傅的器重。不久,老张师傅就将“斑铜”制作的整套工艺交由他负责完成。就这样,康贵友在老张师傅家既做帮工又是学徒。虽然工作有苦有累,但凭着一腔热情,他掌握了不少“斑铜”制作的技艺。

随着“生铜”原料的稀缺难求,价格突飞猛涨。至上世纪末,“生铜”制品的成本价格几乎接近黄金。在一“铜”难求的困局下,康贵友又回到家乡老厂乡德所村。

康贵友回到家乡,他不是退却,而是迎难而上。他要利用家乡曾经盛产天然铜料的资源优势,再振旗鼓,一定要让会泽“铜艺”发扬光大,再铸辉煌。

他回到家乡后,第一件事,就是四处游访打听,不惜一切代价搜寻购买“生铜”原料。其足迹曾遍布金沙江南北滇、川两省数百公里的村寨。为能获得一块“宝贝”似的“天然铜”,他几乎处于“忘我”的境地,一有消息,就即刻启程,那怕是星夜,也要赶到收藏铜料的人家,把铜料购到。

另一面他在自家的土坯房里,支起了简易的炉灶,开始自己的“斑铜”习作。在没有师傅亲自指导下的康贵友,最初只能用廉价的废旧铜料,结合自己仅有的技术,来反复练习,反复试验,反复琢磨。在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经验积累中,耗时数年,也耗费了不少价值不菲的铜料。最后,终于创造性地制作出了别具一格且属于自己的“斑铜”艺术作品——“德康斑铜”。

“德康斑铜”除了保留会泽传统“斑铜”制作的优良技法、技艺外。又在不少工艺和适用新型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创新后的“德康斑铜”,不仅丰富了会泽“铜文化”的现代艺术价值,而且使每一件作品,更具有“心灵与文化阅读”的艺术精妙,极大地提升了“斑铜”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让会泽“斑铜”再放异彩,更具活力。

随着“德康斑铜”技艺的成熟应用和许多创新工艺的成功跨越。住在深山峡谷里康贵友,获得了县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多次考察评估后,先后被成功申报为县、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斑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不断创新的工艺,也在年获得“斑铜器具制作工艺发明专利”,十项技艺获得“适用新型专利”。其艺术作品在省、市、县举办的相关活动中,获得极高的赞誉,成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

年7月,康贵友注册成立了“会泽德康斑铜工贸有限公司”。在老厂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其厂房也从老家的土坯屋里,搬迁到了老厂乡政府的所在地。他正式开启集“斑铜”“生斑艺术品”“熟斑工艺品”的制作、销售及技艺传习为一体的企业化生产经营。同时,还在会泽县城设立了“德康斑铜”经营部;在北京、武汉等地设立了代销点,其产品已远销国内外。至此,曾经在会泽历史舞台上,长袖善舞的独门绝技—“会泽斑铜”,又一次翻越大山,走向了世界。

吴正权

作者/来源:掌上曲靖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52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