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同样是菜刀,为什么日德进口的不能拍蒜,中
你认为一把好刀的标准是什么?削铁如泥,吹毛立断?都不需要,只要能拍蒜就可以了。
菜刀的历史
真要追溯起来的话,我们中国的菜刀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但从陕西汉中龙岗寺遗址中出土的石刀就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刀有了一个雏形。
青铜冶炼工艺得到发展之后,春秋时期贵族用鼎煮肉,用小刀切肉。但是这样的刀有一个弊端,就是不锋利,容易卷刃。
但当时的贵族们偏偏又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在梁惠王的要求下,无论是劈牛骨还是解牛筋,只用一柄刀完全不在话下。
可以这么理解,中国的厨师利用刀工弥补了刀具上的不足。
从汉朝壁画上的“庖厨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的厨师们就已经能使用又细又长的菜刀进行烹饪了。好巧不巧,大蒜也是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大家猜猜,汉朝的厨师们会用刀拍大蒜吗?
开个玩笑,其实那时候的菜刀还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方片菜刀。方片菜刀直到宋朝才慢慢出现。
可能是宋朝人太会吃了,也可能是炒锅的出现,导致了宋代的厨房里会使用块、丝这样的食材,也进一步地推进了菜刀制作工艺的进步。
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西餐的食材大多数都是切碎、切丁,要么就是直接一整块放上去烤,对刀具的要求不高,锋利就行。但我们中国的蔬菜烹调却讲究火候和造型,这就对厨师的刀工把控更严格了。
国外的刀具
为什么德日制造的菜刀那么容易断,是因为偷工减料了吗?
经常做饭的人可能会发现,无论是德国的菜刀还是日本的菜刀,他们的刀用起来很轻便,并且都很锋利。但就是有个毛病,容易断。
可能你们家在过年剁饺子馅的时候就剁坏过不少菜刀。摸着脑门想,这不应该啊,买的时候人家还说这是进口的刀,怎么可能一碰就断了?
这其实不怪人家生产商。我们前面也说过,老外做的菜看起来十分高大上,其实用到的刀工就那么几种,无非就是大块切肉,小块切丁。米其林大厨可能再雕个花就顶天了。
但我们中国的饭菜却有很多讲究,每种食材质地不同,每道菜火候不一,需要厨师用一把菜刀做出很多花样。
砍、切、剁、拍,这四种刀法及其考验菜刀的重量。如果用我们的方片大板刀基本没什么问题,但如果用西方菜刀就不一定了。
德国的菜刀极其追求锋利度,为了追求锋利,特意选择了硬度较小的材料做刀胚。并且还把刀刃磨得很薄,这样也大大降低了刀的硬度。
为了提高刀的耐用性,一般刀具会用淬火来提高硬度。但这样做虽然把硬度提上来了,结果就导致了刀变得很脆。有的日本厨师为了让刀用得更久一点,会时常对刀进行保养。
在他们眼中刀就是这样用的,但到了我们中国人手里,这么脆的刀就成了一个致命的缺点。
回想一下大多数家庭做饭的场景,切完菜之后,葱姜蒜都堆在案板上,是怎么倒进锅里的?
现在的什么案板辅助器搞得像过家家一样,绝大多数人就是拿菜刀这么一抄底,呲拉一声,菜刀就运着菜进锅里了。
刀具的制造工艺
为什么拍蒜也能把刀拍断?我们的用刀方式真的不对吗?
先说结论,不是。用刀的人不一定都是五星级厨师,还有千千万万个做家常菜的普通人。
虽然我们前面比较了中西方刀具的不同,但这仅仅是从用法上来说的。21世纪的钢铁冶炼和加工技术已经今非昔比了。今天的刀具能发生断裂只有两个原因,钢材加工和刀具设计。
我们先说钢材。同样的一块钢材,加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加工工艺、热处理、淬火技术等某一道工序出现一点不同,最后的性能就会天差地别。
钢材在锻打之后,内部的结构也会更紧密。但有些低端产品的做法不讲究,刀身铸造出来之后基本不锻打,只是稍微一修,开了刃之后就拿去卖了。
另外一点就是刀的设计了。有的刀柄和刀身是分离的,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头插在刀柄里。这种刀的设计上就限制了它的发力程度。就算本身没什么质量问题,但你拍蒜的时候太用力也会把刀拍断。
而有些刀的刀刃是有弧度的,这样在刀具向下用力时,除了切之外还有一个割的动作。刀身也是和刀柄一体的,受力更均匀,也更牢固。
对于一款菜刀来说,首要的就是符合使用者的正常使用。中餐里拍蒜、拍姜、拍黄瓜的操作很常见,如何在提高硬度的同时依旧保证韧性,这个问题早在古代就开始讨论了。
比如用汉代百炼钢技术打造的窄刃战刀,即便是一米多的长度,依然能在保障韧性的基础上提高硬度。
如今过了这么多年,我们竟然造出不这样的刀具了。这究竟是不是时代的倒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