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介绍 >> 新泰大生寺内的大雄塔消失的望穷塔
□周东升
在新泰市禹村镇汤家禹村西南方,曾有一座大生寺,寺内矗立佛塔一幢,层高七级,谓之大雄塔。相传因当年大生寺僧人常登塔观望周围百姓谁家断炊断烟,便予以资助,百姓感其善念善行,故俗称“望穷塔”。经历代重修,形成三进院落,主要由山门、大殿、东西配殿、钟鼓楼、佛塔组成,占地三十余亩。
上世纪70年代初,因年久失修,地基下沉,塔身倾斜。出于安全考虑,当地政府将地面建筑爆破拆除。年3月19日,村民在塔基附近取土时发现地宫并取出地宫中文物,共出土舍利、石函、银棺、青铜镜、白釉碗、影青狮形香熏等文物十余件,其中影青狮形香熏、青铜镜、银棺等文物具有典型的宋代特征。专家由此推断,大雄塔应与泰安岱庙天贶殿、泰山普照寺系同期建筑。这批文物是研究新泰历史及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新泰市禹村镇汤家禹村西南方,曾有一座大生寺,寺内矗立佛塔一幢,层高七级,谓之大雄塔
其中那件造型精美、釉色莹润的影青狮形香熏,堪称国宝级文物。香熏通体饰影青釉,高20厘米,由炉盖与炉身两部分组成,上部炉盖作蹲狮状(左耳稍残),前肢直立,张口怒目,牙齿外露,下颌饰倒三角纹,背披鬃毛,尾呈蕉叶状上翘,腹中空与口鼻相通,盖底呈圆形,束腰,中部有一对穿孔,下有子口与炉身相扣合,高11.5厘米,底径4.9厘米。炉身呈杯状,直口,平折沿,圆唇,深腹,圈足上卷,上有两道花形突棱,高9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5厘米。该香熏胎质细腻洁白,釉色晶莹半透明状,质地细密坚硬。整器采用刻画、镂空及捏塑等工艺于一体,造型独特优美,为宋代景德镇窑青白瓷精品。经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小组鉴定,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新泰大雄殿出土的影青狮形香熏
做工精湛、工艺繁复的银棺,也是难得一见的传世珍品。出土之初,该银棺置于一长方形石函内,函盖作盝状(古代小型妆具),内开母口,横断面呈倒“凹”字形。函身上作子口,与函盖相扣合。外部通体打磨,底足雕刻如意云头纹。此棺承袭唐代棺椁式样,由床、身、盖三部分组成。其中棺床长15.5厘米,前宽10厘米,后宽8.5厘米,高6厘米,三层呈倒须弥座样,足部饰如意云头纹,周身錾刻缠枝牡丹纹;顶部设护栏一周,界板四面各开一门,护栏镂空饰金钱纹,上有望柱。棺身长10.2厘米,前宽5.3厘米,后宽3.2厘米,前端宽高,錾有假门,尖拱形门楣,门扇上各横錾5排门钉。棺盖为多棱形,与棺身上下扣合,通体錾饰缠枝牡丹纹。整件器物加工方式分别采用冲压、焊接、錾刻、捶揲、镂雕等传统工艺,技艺精湛,反映了宋代高超的银器制作水平。银棺中安放舍利若干颗,为白色半透明结晶体,小如米粒,大者若豆。
地宫还出土了一件亚字形人物铜镜,直径15.5厘米,缘厚0.2厘米。平面内凹分3层;圆钮,花瓣形钮座。座外为方框,框外为内区,内区沿亚字形有一圈连珠纹与外区分开,内有人物、折枝葡萄、瑞兽等纹饰,外区沿亚字形饰一周钱纹,素面宽缘。白釉碗,高5厘米,口沿大部分残缺,尖圆唇,碗身斜侈,浅圈足。薄胎,通体施白釉,有细碎开片。底足露胎,可见黑褐色垫烧痕。
“望穷塔”虽然倒了,但塔下地宫中那些埋藏了近千年的稀世珍宝,却得以重见天日,并散发出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智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