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资源 >> 西安俩小伙耗时3年打造国内首款模型137
如果将西安钟楼进行等比例微缩,再拆解成一个个可以随意拼装的组件,会是怎样一种体验?
在西安,两名“80后”小伙耗时3年完成了迄今为止国内首款钟楼拼装模型,迅速成为“爆款文创”,其中最小的组件只有5毫米,技艺之精湛令人惊叹,甚至被当成西安的城市礼物,送到国外不少城市。
为钟楼制作拼装模型
在参与研发钟楼拼装模型之前,35岁的赵航曾是一名手工艺模型师。公司有一个6人团队,以制作手工模型在业界闻名。
年,赵航去日本旅游,无意间看到了当地的古建筑拼装模型,一座座宏大壮阔的建筑,在微缩以后,变成可拆卸、可移动、可捧在手中观赏的工艺品,极具特色。
关于微缩模型,人们并不陌生,但是这些模型大多只可远观,不可拆卸,且无法投入量产,这对于想深入理解建筑构造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回到西安,赵航萌发了制作古建筑拼装模型的想法。
彼时,各种文创产品正在兴起,赵航希望寻找一座最具西安特色的地标建筑,通过对建筑的真实再现,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感情。
钟楼,成为不二选择。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选择怎样的比例进行微缩,“钟楼有微观之美,比如门扇浮雕、斗拱彩绘等,同样极具艺术价值。”今天,赵航告诉三秦都市报记者,游客如果走马观花地逛钟楼,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些细节,而拼装模型重在参与、体验,希望从内部结构、功能特色等多角度,再现真实的钟楼细节。
实地勘测了无数次后,比例被确定为1:。这个比例,是目前国内注塑类精细建筑模型中能达到的最小尺寸。起初,赵航想到了使用3D打印,在进行了开发建模之后,完成了最早的雏形。
“我们拿着这件作品,拜访了很多专家,征求他们的意见。”另一位主创人员、38岁的杨峰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建筑最令人着迷的地方之一,就是古建筑屋顶顶部的三重四面攒尖顶结构,由斗拱支撑,3D打印并不能非常精准地反映出局部和细节,且成本太高,最终只能放弃。
工艺已申请了两项专利
从绘制CAD施工图,到树脂材质选择,再到涂装上色、微雕图案,赵航和杨峰参考并利用了古建筑工艺:整体拼装均采用搭建咬合工艺。值得一提的是,这项工艺已经分别申请了两项专利。
三秦都市报记者今天见到了这件拼装模型。整件作品约1斤重,由个组件构成,主体为树脂材质,部分螺丝、主轴部分采用铝、钢等材料,没有任何黏合剂。钟楼四角攒尖的楼顶、四条垂脊,微翘的屋檐上覆盖有深绿色琉璃瓦,端庄大气。楼内贴金彩绘,画栋雕梁,地砖清晰可见,如米粒大小,回廊之间的栏杆巧妙绝伦。
赵航还绘制了详细的组装图纸,“从年开始投入研发,期间修改过4次,最终成型。”他说,3年时间克服了无数技术难关,很多工艺都是原创。
今年11月,这件作品在第二届中国西安国际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上荣获二等奖。“建筑,是文化载体和历史印记。”赵航说,这件作品目前已经投入量产,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在拆卸、组装的过程中,零距离体验传统建筑之美,完成一场与古建文化最直接的相遇。
(来源:三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