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96岁绢艺传人守望绢艺90载为传承工艺再

发布时间:2023/11/18 14:36:12   
北京白癜风最佳治疗方法 http://www.csjkc.com/m/
古老的河南道口古镇大集街上,人来人往,商店林立,热闹非凡。在大集街49号院,院墙上挂着“秦三杰工作室”的牌匾,顺着巷子走进小院,秦三杰正坐在躺椅上吃早饭。看到“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访,秦三杰连忙起身,快速地抖了抖散落在身上的饭米粒,移动着被棉袄裹得厚实的身子,迈着微小地步伐笑迎访者……一系列动作敏捷利落。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老人出生于年,如今已经96岁高龄。熟知秦三杰的人都知道,他除了是位长寿老人外,还有个特殊的称呼: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氏绢艺”第11代传承人。虽从事“绢艺”工作多年,屡获殊荣,但他仍不满足。“我要让‘秦氏绢艺’发扬光大,不仅成为艺术品,甚至要走进寻常百姓家。”秦三杰手捧娟艺“大寿桃”合影留念。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李华锡摄初入门庭走进秦三杰的工作室,掀开门帘,一块启功先生题的牌匾“传世绢艺”便映入眼帘。作为“秦氏绢艺”第11代传承人,秦三杰与绢艺的“相识”还要追溯到90年前。秦三杰说,根据《秦氏族谱》记载,“秦氏绢艺”已有近年历史。起初老祖宗出于生计,用绢布制作工艺品,后来练就绝活,为了养家糊口,这门技艺代代相传,传到秦三杰这,已经是第11代。“我小时候经常揣摩着画一些小动物,而且画的颇有几分相似。”6岁时,按照祖训,秦三杰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绢艺。他从小表现出的过人天赋让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最终,秦三杰的父亲将他定为了“秦氏绢艺”的接班人。为了培养秦三杰,父母让9岁的秦三杰先后跟随民间艺人韩学州、陈锦堂学习绘画、雕塑,这为秦三杰以后的绢艺之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学习绢艺,秦三杰几乎到了痴迷的状态。他经常在上衣口袋里装着剪刀、绢和布料,只要一有空闲,他就开始做起了绢艺。然而痴迷绢艺的他差点因此丢了性命。一次,秦三杰独自在村外行走,低头只顾手中的活儿,竟不小心掉进了水坑,多亏在田间耕作的老伯将他捞出,放在石碾、牛背上空了半天水,最终捡回了一条命。与死神擦肩而过后的秦三杰更加珍惜学习绢艺的机会。短短半年的时间,他就掌握了绢艺的基本技法,烦琐的工序在他的手中变得井井有条。“从洗绢、连压、上胶到绢刻、串连、成装……样样我都能上手。”“别看小小的蝈蝈,身上的结构复杂着嘞!”秦三杰说,在众多的花草昆虫中,他偏偏对蝈蝈情有独钟,常常独自一人跑到荒郊野外,仔细地观察蹦来跳去的蝈蝈,模仿它的动作和身姿,有时观察蝈蝈甚至都忘了回家吃饭。为了细致地了解蝈蝈的习性、掌握蝈蝈的身体结构要领,秦三杰在家里养起了蝈蝈。他一有空就爬在蝈蝈笼子前细心观察,仔细记忆蝈蝈的一举一动,时间一长,蝈蝈的任何反应,秦三杰都熟记在心,甚至蝈蝈吃食、休息、打斗的姿态,秦三杰也能够付诸于娟艺之上。与蝈蝈打上交道的秦三杰没有想到,正是这个小昆虫,日后成为他享誉世界的“秦氏绢艺”看家宝。山花奖获奖作品——“秦氏绢”艺代表作《蝈蝈白菜》。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李华锡摄传承古艺在秦三杰的工作室,不大的房间除了贴满了获得的证书和专利外,令人瞩目的还属他的拿手绝活、静静地躺在展柜里的《蝈蝈白菜》。秦三杰说,1只蝈蝈通常由6种绢料制成,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用材各不相同。“要制成一只完整的蝈蝈需要经过多道工序,耗时20天。”在展柜中,一棵精美绢制白菜上面,趴着两只绢制蝈蝈,乍看上去跟真的一样。白菜青翠欲滴,蝈蝈眼睛炯炯有神,翅薄而透,后腿似强有力地蹬着地面,就连腿刺清晰可见。用手轻轻一碰蝈蝈的两支胡须,倒抚还可以感觉到上面根根略涩的绒毛。为了达到这样的逼真的艺术效果,秦三杰没少下功夫,在几十年对蝈蝈的观察研究中,他早已经对这些了如指掌了。时间回到年,秦三杰参军入伍,虽然离开农村,他依然钟情着自己的绢蝈蝈,一有时间就积累素材,动手制作。4年后,秦三杰从部队转业,来到上海树脂厂工作。他还用4年的时间学习绘画,并虚心求教于国画大师张大壮、瓷盘画家吴维鸿、雕塑家林鸿喜、佘刚旭、郑才守等人。为了了解更多的蝈蝈品种,他又远赴云南考察,在西双版纳观察了多种不同颜色、种类的蝈蝈,为以后制作《蝈蝈白菜》做了铺垫。在艺术家们的耐心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秦三杰的绢艺制作技术变得更加精湛。“绢制过程非常繁琐,制作时还要闭着气,特别考验耐性。”说起为何对蝈蝈情有独钟,秦三杰说,蝈蝈象征着吉祥如意,唐伯虎就曾画过“白菜蝈蝈”。“所以我下决心做好蝈蝈,让这门艺术给更多的人带来好运气。”制作《蝈蝈白菜》时,秦三杰必须戴着眼镜,透过放大镜进行制作。为了制作蝈蝈的一根须,通常要忙活40道工序。光一根腿上的刺儿,就要一丝丝排上两三天的时间。“不同的蝈蝈其须并不相同,有觅食的、备战的、喝水的、休息的,都要精益求精,一点都马虎不得。”虽然白菜做起来工序比蝈蝈少,只有48道,但白菜也同样需要用绢经过一系列的流程做出来。“地里长一棵白菜一般需要两三个月,做一棵精致的《蝈蝈白菜》需要同等、甚至更长的时间。”秦三杰打趣说。秦三杰制作的绢艺制品讲究气、韵、味、趣。他的代表作《蝈蝈白菜》一经展出,先后被国家、河南省、安阳市等博物馆收藏,并获得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年,著名书法家启功看到《蝈蝈白菜》欣喜不已,随即诗曰:“蝈蝈鸣声闻千里,大地似锦百财聚。童叟喜取百年乐,咏唱祖国富强曲。”一次,一位台商见了秦三杰的制作的绢蝈蝈,便用手去抓,但蝈蝈没有一丝动弹。旁边的人告诉他,“那是只假的,是用绢制成的”。当商人确信这是只假蝈蝈时,大声惊叹道:“绝了!和真的没什么差别!”商人当即与秦三杰签下了购买绢蝈蝈的合同。在广州交易会上,秦三杰带去的近只绢蝈蝈被外商抢购一空,并荣获了手工艺品金奖。随后又多次斩获大奖,数家媒体随之对“秦氏绢艺”予以报道。7年2月,“秦氏绢艺”被正式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对诸多荣誉,秦三杰深有感触地说:“艺无止境,追求为高。”他要在有生之年让“秦氏绢刻”发扬光大。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领队张秉政教授在与秦三杰进行交流。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李华锡摄守望传薪“现在眼睛花了,走路也慢了,但很多老友非让我亲手制作,每天也都闲不住嘞。”如今已经96岁高龄的秦三杰每天还要到工作室转上几趟,他放心不下自己一手经营的“秦氏绢艺”,更希望看看儿子秦竹林有没有新的突破。几十年来,除了发扬和研究“秦氏绢艺”外,秦三杰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传承绢艺这门古老的手艺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秦三杰不希望这门手艺在自己手中失传,面对着如今一些民间艺术没市场,年轻人又不愿学,还受社会的轻视的现象,秦三杰犯了难。好在他的大儿子秦竹林和二儿子秦志胜继承了秦三杰的“衣钵”,并在“秦氏绢艺”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两个儿子各有所长,我还得一碗水端平,让他们哥俩齐心协力做绢艺。”大儿子秦竹林年愈古稀,白菜制作上很有成就,但蝈蝈精细活又由于眼睛问题受到阻碍。而二儿子秦志胜对蝈蝈制作很精妙,但在制作白菜上比起秦竹林又有所欠缺。单传是“秦氏绢艺”历代传人中的祖训,虽然有所顾忌,但秦三杰还是将这门手艺传给两个儿子,“每人只掌握一种技能,两个人团结起来才是一个整体”,秦三杰相信两个儿子会团结起来把“秦氏绢艺”发扬光大。秦竹林、秦志胜从小跟着父亲学艺,在父亲的教导下,一步步掌握了“秦氏绢艺”的制作步骤。学到本领后,兄弟二人经常与父亲秦三杰一起探讨研究如何改进绢艺制作。经过20多年的时间,秦氏绢艺在他们爷仨的改进下,由起初的手握等简单工具制作到现在更完善的工具制作,同时在白菜、蝈蝈的色彩、光亮、原料等改进方面都是一家人挖空心思去钻研的。7年11月,在秦三杰的指导下,秦竹林的作品《蝈蝈白菜》捧回了由中国文联颁发的中国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在我心里山花奖是属于我们秦氏家族,因为这是在父亲的指导下,在弟弟的配合下完成的。”秦竹林说。获奖后的秦竹林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脚步,他希望“秦氏绢艺”能够在自己的手中走得更远。为了便于观察,秦竹林家的院子里常常挂着几百只蝈蝈,经过仔细观察分析后,再通过丝绢艺术进行提炼和升华。他制作的蝈蝈,在父亲的技艺上有了突破,真正达到了“似真非真强似真”的境界。“我将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接轨,采用现代仿真电烫工艺,增加了绢制大白菜卷叶加皱“蝈蝈白菜”的稳固程度,还可以达到永不变形的效果。”在绢艺技术上有了突破后,秦竹林还在在绢艺品种上进行大胆创新。依托独具特色的禽鸟类绢艺创作了其他多种形态的小昆虫,包括螳螂、蚂蚱、蟋蟀等,点缀在绢艺白菜之上,比传统的“蝈蝈白菜”更加生动,得到了父亲秦三杰的认可。在传承方面,虽说祖训不可违,但事业还需要传承发展。在父亲秦三杰的支持下,秦竹林毅然选择了打破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不仅传授儿媳学会了绢艺制作,也在外界接收了不少求教的弟子,打开了包容开放的大门,让“秦氏绢艺”在五湖四海遍地开花。现如今,秦三杰依然为“秦氏绢艺”奔波忙碌。他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做一个三米多高的绢葫芦,他说,葫芦代表祖国,上面放上五十六个昆虫,包括蝴蝶、蝈蝈、螳螂等,寓意五十六个民族,送给人民大会堂。“只要心态好,为民族传统工艺作贡献,再活十年都没问题。”(实习记者李华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9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