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门

纪实河南老头带全村造假,2020年产

发布时间:2023/4/9 18:48:54   

年的春节前夕,河南洛阳烟涧村的方兴庆,正和妻子在家中忙碌着操办年货,这时几名民警突然来到家中,声称方兴庆涉及一起大规模的文物走私案,需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这突如其来的拜访,让时年40岁的方兴庆一时摸不着头脑,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文物走私的事情,但出于配合,他还是跟着民警来到了当地派出所接受问话。

直到在派出所里,民警将案件的来龙去脉告诉方兴庆后,他才知道为何民警要找到自己了,因为这批所谓被走私的文物,全部都是出自他手,是方兴庆一手制作的。

言外之意就是这批所闻的珍贵文物,不过都是仿品罢了,但因为方兴庆的技艺过于精湛,导致警方错误的将仿品认为是真品,这才导致了这起乌龙。

得知缘由后,方兴庆表示,自己在出售自己制作的仿古工艺品时,会郑重地告知对方,这些都是仿品并非真品,售价也是按照工艺品的价格定价,从没有涉及过文物的走私和贩卖。

海关在得知后,再次对这批“文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均是仿制品,且方兴庆在出售时,明确表明了这是仿制品,因此并不涉及诈骗。

经过几天的调查后,这起乌龙案件终于水落石出,方兴庆也赶在过年之前回到了家,没有因为此案而受到任何处罚。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方兴庆第一次因为制作的工艺品太过逼真而引起注意了,早在他开始从事这一行时,就曾因此被当地的县文物部门上门“拜访”过。

后来随着技术的愈发成熟,方兴庆成为了烟涧村之名的“造假大师”,但鲜有人知道,他走上这一条路,完全是一起意外。

年,时年21岁的方兴庆正在自家的地里埋头深耕,作为祖上几辈子都是农民的人家,方兴庆的身上也有着农民特有的淳朴和勤劳。

由于没有念过什么书,方兴庆只能靠着手艺过活,他有着一双灵巧的双手,能够手工制作一些家伙什,也会修理大大小小的物件,邻居家里有什么坏了都会找到他前去帮忙修理。

这天,方兴庆在地里耕作时,发现地里有一块铜绿色的块状物,捡起来后他才发现,这是一枚铜镜,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上面已经布满了铜绿。

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对于这种生活里常见的物件,方兴庆还是知道的,捡到铜镜后,他并没有放下手中的农活,而是继续埋头深耕,直到下午时分才带着铜镜回到家中。

方兴庆的妻子正在准备晚饭,见到丈夫回来后一直对着手中一个物件观察,便好奇地走上前询问。

她本以为还是什么宝贝,一看却只是一面铜镜,但看着丈夫越发兴奋的表情,妻子也任由方兴庆鼓捣了。

此时她还不知道,这面铜镜将彻底改变他们的一生,甚至整个烟涧村的未来,都因这面铜镜而改变。

方兴庆洗去铜镜上的泥土,发现这面铜镜残缺了一块,他决定修补上这块残缺,虽然他双手很是灵巧,但对于修复古物这件事,方兴庆却是一个完全的门外汉。

为了修补铜镜,方兴庆开始查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同时也跑到县里的古玩店询问方法,也请教过当地的几名铜匠,只为学习如何修补这面铜镜。

虽然此前从未接触过修补铜器,但方兴庆最不缺的就是时间,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农活外,方兴庆将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查找资料和试验中。

与此前修理锅碗瓢盆不同,修复铜镜是一门技术活,不仅要求修补后上面的纹路要吻合对应,还要求色泽、质感等各方面的统一和谐,即使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也需花费大量时间。

不过方兴庆倒也不灰心,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基本的流程后,他便开始了修复:清洗除锈、配缺翻模、雕刻打磨等各个流程逐一进行。

在经历几十次的努力后,这面铜镜竟真的被这个门外汉给修复了,而且不仔细看完全看不出有修补的痕迹。

方兴庆对此很是满意,但妻子却对他冷嘲热讽,因为她决定方兴庆一个农民,与其花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面,还不如背着锄头到地里除除草,松松土,不过她的这种看法很快就发生了改变。

方兴庆修补好铜镜后,经常带着它在村子里走动,村里人以为他捡到了宝贝,消息便这样传开,这面铜镜也被人出价元买走。

虽然元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在60年代,这已经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数月的收入了,方兴庆的妻子也因此改变了对丈夫的看法。

也正是从这件事过后,方兴庆意识到,或许可以通过仿制古文物来赚钱,但他知道,私自贩卖文物是违法行为。

为此,方兴庆决定在出售仿制品时,明确告知对方这是工艺品,并非真正的古文物,从这一刻起,一条改变方兴庆,改变烟涧村的康庄大道缓缓铺就。

方兴庆拉上村里的铜匠和几个朋友,开始了仿制古文物,他们首先从书籍中找到对应的青铜器,挑选其中构成简单的、体型不大的进行仿制。

最开始是铜币、铜镜之类的小物件,等技术成熟了他们开始仿制一些青铜器皿,如酒器等。

虽然有着修复铜镜的经历,但是在大规模仿制时,方兴庆还是遇到了困难,首先便是模具的问题,由于大规模仿制需要一个能够反复利用的模具,而方兴庆一行由于技术不够,制作出的模具往往在一次使用后便损毁,需要再次制作模具。

这就意味着,如果方兴庆需要仿制件青铜器,那就得需要制作件模具,显然这会极大地影响效率,也会大幅增加成本。

为了制作能够反复利用的模具,方兴庆和友人查阅大量的资料,还特地前往当地的博物馆,查看与之相关的实物,又请教了大量的老师傅,终于制作出了能够反复利用的模具,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个月的努力,方兴庆终于制作除了第一批仿制品,但该如何销售成了摆在他面前的一道难题。

由于是不知名的小作坊,所以方兴庆决定采取上门推销的方式,他带着防止的工艺品,挨家挨户地推销,试图打开销路。

由于方兴庆制作的工艺品形态逼真,价格也十分便宜,逐渐受到了不少家庭的欢迎,他的小作坊也有了一定的名气。

取得初步的成功后,方兴庆开始防止大型青铜器,如铜奔马、铜壶等,这些工艺品在推出后同样收到了欢迎,让他成为了当地一带的名人。

当然,方兴庆在售卖工艺品时,坚持着一个原则,这便是无论对方是第几次购买,每一次出售时,都要当面向对方表明这些都是仿制的工艺品,并非真正的文物。

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因为方兴庆知道,贩卖文物是违法行为,而每一次都向对方表明,意在说明自己并非是借着仿制之名,暗行走私贩卖文物之事。

经过几年的发展,方兴庆的小作坊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他的仿制技术也更加的成熟,经他手制作的一些物件,甚至连专业的文物鉴定专家都不能准确的甄别。

比如一面由方兴庆制作的战国牛鼻象背铜镜,外形精美,纹路细腻,当地县文物部门的一名专家在见到这面铜镜时,惊呼这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殊不知这不过是“李鬼”而已。

无独有偶,方兴庆制作的另一件铜奔马,也在一次专家的鉴定中以假乱真,最后还是在旁人的提醒下,这位专家才发现了其中的瑕疵和仿制痕迹。

这意味着方兴庆的仿制手艺,已经完全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这也让他声名远扬,不少周边地区的人纷纷慕名而来,还有的甚至请方兴庆定制。

作坊到了一定规模后,方兴庆决定将其发展为更大的事业,原先家里的田地被承包了出去,妻子也开始帮助他处理一些事项,方兴庆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富在深山有远亲,方兴庆赚了钱后,不少亲戚和邻里纷纷上门,请他传授仿制的手艺和方法,并表示愿意交一笔学费。

面对这种情景,方兴庆深知自己不可能弃乡亲于不顾,在和妻子商量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面向乡亲公开制作手艺。

消息传出后,方兴庆家里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他自知自己不可能独占利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方兴庆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带领全村人摆脱贫穷,走上富足的大好机遇。

事实证明,方兴庆的想法是无比正确的,自制作手艺公开后,烟涧村陆陆续续出现了作坊,开始制作青铜器,而且得益于方兴庆此前的成功,烟涧村所生产的青铜器获得了众多消费者的信任,产品远销至全国各地。

此后烟涧村一发不可收拾,作坊如同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烟涧村从一个落后的贫穷村,逐步成为了一个誉满四方的“古董基地”,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多年,而随着烟涧村产出的青铜器销量越来越多,名气也远播海外,许多工艺品都远销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趣事,其中就包括上海海关的那起乌龙案件。

这起案件后,方兴庆决定从源头上改变现状,他将以前当面告知的方式遗弃,转而选择了在制作时,在器皿身上留下独有的落款,让不知情的人也能够一眼看出这是出自烟涧村的仿品。

方兴庆还将这一方式推广到烟涧村的全体村民,要求他们在器皿上留下落款,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也是为了杜绝不法分子利用这些仿品来行诈骗之事。

时间来到年,一位记者慕名来到了烟涧村,即使心里早已有所准备,但当这位记者抵达烟涧村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在这里,各种各样的青铜器摆在街边叫卖,而且每一件都明码标价,小到铜币,大到铜鼎,在这里你几乎可以看见文献记载中的各种青铜器,让这里宛若一座大型的青铜器博物馆。

方兴庆看到记者后非常兴奋,他带着记者参观了制作基地,还亲自示范了制作流程,丝毫不避讳这些“造假”流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烟涧村已经成为了全国乃至全世界防止古代青铜器的第一村,方兴庆用这样的方式带领全村,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小康。

据统计表明,截止至年,烟涧村通过制作青铜器,实现了全年生产总值1.6亿的目标,而整个村子的人口,只有区区人,人均生产总值近5万元。

不过近些年来,方兴庆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烦,“原材料价格上涨了许多,但青铜器的售价却没有涨”,虽然年过八旬的他现在已经退居幕后,将基地交给了儿子打理,但是方兴庆仍时不时地前往基地视察。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对这些感兴趣了,青铜器的制作技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也是一种文化”,为了宣扬青铜器文化和传承制作技艺,烟涧村经常举行制作技艺大讲堂之类的活动,在研究创新的同时,传承同样不能断。

如果当年方兴庆没有选择将制作技艺公开,而是选择自己独起炉灶,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烟云涧青铜器,也不会有方兴庆的今天,更不会有全国最大的仿古青铜器制作基地。

青铜器如今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件器皿,而是凝结在它背后的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从它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可以越过时空的隔阂,和数千年的历史对话,这是青铜器的独特魅力。

如今的烟涧村,依然继续着制作青铜器的产业,还建立了洛阳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棺内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青铜器,也记载着烟涧村几十年的发展经历,这段异彩纷呈的故事,将随着他们制作的青铜器,传播到遥远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3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