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资源 >> 古代怎么给刀剑起名的原来全是套路
先秦的时候,我国的帝王、百官无不身佩刀剑,唐宋以后这种风气虽然衰落了,但刀剑依然是战争、文化意象中很重要的一环。
其中怎么给刀剑起名,就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问。有的比较简单粗暴,好比北魏昭成帝在赤冶城铸成了十口刺刀,直接起名叫赤冶刀。然而同样是人名或者头衔代称,比如五虎名将张飞,他的刀叫“新亭侯”,比如干将莫邪投炉铸剑,造的剑也就叫“干将”“莫邪”,听起来却更有底蕴,这就叫“品牌效应”。
另外还有一些名家刀剑,或许是锻造的时候开山辟水了,比如欧冶子所铸“龙渊”,也就是第一把龙泉剑;又或者是后来又跟位高权重的上位者产生了什么交集,如此就以刀本身的传奇事迹命名。比如“巨阙”,是欧冶子为越王勾践铸造的著名越五剑之一,传说此剑初成时,越王勾践坐于露台之上,忽然宫中有一马车失控,横冲直奔,惊吓了院中伺养的白鹿,于是勾践拔出了欧冶子刚铸成之剑,指向暴走中的马车,命勇士上前制止。然而就在这拔剑一指之时,剑气凛然,直接将马车给砍为了两节。越王大惊,再搬铁锅来试,巨剑毫不费力,直接刺出了一个碗大缺口,“穿铜釜,绝铁砺,胥中决如粢米,故曰巨阙”。
匠人工坊七星望月以外观给刀剑起名的,则往往追求一个形似或神似。欧冶子所铸“鱼肠”,就是典型的形似,据说是因为剑上的纹理蟠曲若鱼肠,说白了就是,这是把花纹刃。《梦溪笔谈》: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类似的还有曹丕差人造的“含章”“灵宝”等等。追求神似的则喜欢用“风水雷电日月霜冰”这类意象排列组合,乾隆皇帝就经常用这个套路。
匠人工坊鱼肠还有的直接用锻刀的工艺命名,比如“百辟刀”,魏武帝曹操下令锻制的。现在看起来百辟文身,也就是“折叠锻打,通体花纹”只是一个古法工艺,但在古代冶炼水平不佳的情况下,这是能把各种破铜废铁转化成神兵利器、化腐朽为神奇的工艺。专门以此工艺命名,也很有时代气息,仿佛能切身感受到技术对古代生活的限制,能看见古代工匠们呕心沥血的场景。
匠人工坊百辟也有不少起名搞情怀的,比如化用典故的,以鸿鸣刀为例。最典型的还是走家国路线的,这种时候刀便不止是武器了,更是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工具,其目的在于“宣威制胜之盛,昭垂法守,远靖迩安,永永无极”(《皇朝礼器图式武备》),比如晋武帝的“兴国刀”,齐高帝的“定业刀”。乾隆皇帝也相当喜欢用刀宣扬国威,不过他的行为更狂热,远不止于起名,而是特意让人打造了四批造型古雅庄重、装饰靡丽美观的御用刀剑,经常在大阅庆典、秋弥隆礼、巡幸省方、命将出征及款洽外藩等重要场合使用,这四批刀的名号大致是:
第一批,刀三十把,剑三十把,一面为隶书“天”、“地”、“人”一至三十的编号,外有“叩鸣、月升、剪水、霜明、凝冰”等名
第二批,刀共两箱十把,一箱总命名为“云文韫宝”,别号“龙”;一为“霜锷合清”,别号“虎”。刀名为“章威、寒锋、流光、逐指、摇电、飞蛇”等。
第三批,刀共两箱十把,一箱总命名为“宝冶凝涛”,别号“凤”;另一箱现已不存,何名、号不得而知。计有“吐芒、掩虹、彩鄂、继辅、孔纯”等。
第四批,刀共两箱十把,一箱总命名为“德耀祥金”,别号“精”;一为“功全利器”,别号“神”。计有“德兴、秋霜、宿铤、挥霆、转电”等。
匠人工坊胜邪其中以“天、地、人”编排器物,最早见于《史记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不只是刀剑,历代帝王常以此名贯各类兵器之首,明代火铳也有类似的情况。龙、凤也是常见的图案和意象,祥瑞又尊贵。若是想表现刀的锋利,则经常用“神锋”形容,比如张宪的《我有二首》赞道:“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神锋三尺强,落手断金铁。”文中配图为匠人工坊折叠锻打大马士革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