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工艺门 >> 工艺门资源 >> 唯一存世的汉代櫑具剑,价值超过10亿
英国伦敦罗素广场,始建于年、全世界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坐落在此。
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大英帝国向全世界进行殖民扩张,对各国进行文化掠夺,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藏品,高达多万件。
在万件藏品中,中国馆占了好几个大厅,总数多达余件,我国唯一存世的汉代櫑具剑,就位列其中。
这柄制造精美、保存完整,价值超过十亿的汉剑,是英国军队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洗劫圆明园的“收获”。尽管中国文物局多次向英方抗议,但英国依旧拒绝归还!
千年兵器
“剑者,君子武备。”我国的制剑工艺,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彼时,青铜冶炼盛行,我国最早的剑——青铜剑,开始成为古代武士的身份象征。
至今出土最早的青铜剑,名为“鄂尔多斯直柄匕首式青铜短剑”,剑身短小,前端尖锐,两侧有利刃,由扁平铜片冶造而成,到了春秋时期,战火纷飞,青铜兵器的制作也趋于成熟化。
这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剑,一改往日的短剑风格,开始形成了后来我们熟悉的长剑。
五、六十厘米的剑身与手柄之间,有一块凸出的挡板,名为“格”,一般地位较高者,会用玉来制“格”,也被称为“玉首剑”,从“格”的价值以及剑身花纹的精细程度,便能分辨出佩剑者地位的高低。
青铜器是时代的产物,但其自身的弊端却十分明显,虽是兵器,青铜本身却十分易脆,而且质量厚重,一般人甚至很难单手举起青铜剑,更别说青铜戈与青铜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剑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国制剑工艺的高峰,当属汉代。
战国时期,我国首次出现了铁剑,相比青铜剑,铁剑更为锋利和轻薄,但由于铁制品易锈,冶铁工艺还并未全面盛行,直到秦王灭、汉代生,冶铁业才发展到蓬勃时期。
俗话说:“百炼成钢”,汉剑最大的特点不仅在于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青铜剑,还由于其会对生铁进行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数百次,使金属折叠近百层,从而形成丰富的纹路剑身,在这样锻打下制成的宝剑,纯度极高,硬度、强度都碾压各类兵器。
汉剑剑身窄长、剑锋尖锐,必须佩戴剑鞘以藏其锋芒,到了东汉后期,战场上使用的剑和官场上佩戴的剑逐渐分流。
前者内里为铁剑,剑鞘则为普通的铜质装具;后者无论是剑身还是剑鞘,都会从追求华丽富贵出发,以凸显佩戴者的身份。
汉代櫑具剑
汉唐盛世,是中华数千年文明中熠熠生辉的时代,不论是经济、文化抑或是军事,这两个强大的王朝都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瑰宝。
汉朝锋利无比的汉剑、唐代所向披靡的唐刀,都是我国冷兵器时代的巅峰代表。
如果说唐刀至今留存甚少,但在国内部分博物馆,人们还是能一睹其风采,可汉剑的数量,却屈指可数:一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玉具剑、二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驳犀具剑。
这二者,以及其他汉墓出土的汉剑,都已经严重腐蚀,人们很难从上千的斑驳铁渍中窥探它们曾经的精美繁华。
而世界上仅存的、也是最完整的汉代櫑具剑,不论装具、鞘柄、髹漆,都完好无缺的宝剑,却不在我国,而是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之中。
据《汉书》记载:櫑具,木櫑首之间,櫑落壮大也。
一个工艺精湛的铸剑大师,耗费十数年才能锻造出一把精美的櫑具剑,因此哪怕在汉代,櫑具剑的数量就稀少,只有少数达官贵族才能佩戴或者收藏。
汉代灭亡后不久,櫑具剑的锻造方法彻底失传,而那柄保存在大英博物馆中的宝剑,也在各个帝王的私家府库中珍藏,直到清朝。
清朝虽是满族根基,但对汉文化十分尊崇,汉代櫑具剑自然也受到了帝王的宠爱。
帝王的私库和国库,是有所区分的,私库当中珍藏的物品,是皇权专属,代表着一个姓氏的身份,陈列在皇宫之中,而这柄汉代櫑具剑,每一个珍藏它的帝王后来都遭到了灭国之灾,于是便有谋臣劝谏清帝,将其放进清王朝专门收藏历代文物的皇家宝库圆明园,让其远离皇宫。
圆明园占地多公顷,是康熙帝赐给儿子雍正的一处休闲园林,后来被雍正及后代清帝不断拓展,集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
能够入主圆明园的物件,无一不是传世佳作,而且由于是皇家宝库,戒备森严,除非是受清帝邀请的使者重臣,一般人都无法接近此处,可随着清皇朝国力的衰退,这数以万计的珍品,早已成为了令列强眼红的肥肉。
百年侵略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大炮轰开了清政府的大门,落后的冷兵器对上先进的热兵器,自此一败再败。
年,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总管内务府大臣上奏咸丰帝:“英法夷人先后闯入圆明园,将各殿陈设抢掠,大件伤损、小件尽行抢去。”
搬不动的大件物品,被英法联军暴力损坏,搬得动的珍品,则尽数带回了欧洲,而对于圆明园本身精美的园林建筑,英法联军为了不给其他列强留下任何好处,直接一把火将其化成了灰烬。
在圆明园海晏堂门前,有左右弧形叠落式石阶数十级,环抱住下方喷水池,池左右八字排列十二生肖人身兽头青铜雕像,每个时辰由相应的生肖依次喷水,英军撤离前,将十二生肖铜首全部搬走,这便是后来流落国外百年、至今未能齐全的清乾隆圆明园十二生肖。
年2月,十二生肖中的鼠首和兔首亮相巴黎佳士得拍卖场,以万欧元拍卖。
这些铜首,要么是以国家名义出面争取,要么是高价出资拍卖购入,花费了巨大的代价,如今终于寻得七首回归祖国。
可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汉代櫑具剑,性质却比十二生肖铜首更加特殊。
亲自洗劫圆明园的士兵们,其实并没人识得汉代櫑具剑的珍贵之处,因此一开始,它只是混着其他文物,一并漂洋过海去往了英国本土。
整船整船载回的他国文物,都会经由英国专家的鉴定,珍品则归国家所有,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普通的文物则会高价卖给有钱的贵族,或者拿出去赠送。
圆明园收藏的本就是历代清帝的珍品,不管是前人留下的传世珍宝还是各藩进贡的佳品,规格都是极高,而这其中,最为特殊的当属汉代櫑具剑。
这柄象征着皇权的汉剑,不管是内里还是外饰,都透露出浑厚的历史底蕴,不可小觑。
众所周知,汉剑是中国冷兵器的代表,欧洲权贵阶级自古以来也有佩剑的传统,而这柄汉代櫑具剑,全长达85厘米,剑鞘雕工精湛,纹饰传神,内里的铁剑,更是历经千年依旧保存良好。
这样的器物让见惯了其他国家文物的英国专家赞叹不已,当即便认定其价值连城。
由于櫑具剑工艺早已失传,即使在中国本土,至今都未发掘出新的櫑具剑,因此大英博物馆的这一柄剑,便是世上仅有。
通过了专家的审核后,汉代櫑具剑便和其他珍品文物一起,陈列在大英博物馆中,而这种隶属于国家的文物藏品,是不会放到拍卖市场上拍卖的。
拒不归还
如果按照市场价格来评估汉代櫑具剑,其价值早已超过10亿,但比起用金钱来衡量一个物品的贵贱,这柄櫑具剑的历史价值才是更为重要的。
历经两千年风雨,依旧不曾腐蚀的剑身,是我国汉代精湛冶铁技术的最佳证明。
中华文明五千年,之所以有清晰的发展脉络,正是因为有这些饱藏着历史印记的文物。
据不完全统计,在上世纪我国国力衰弱的艰难时刻,无数珍贵的瓷器、典籍、书画因为战争而流落在世界各地,而其数量,大约高达万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立了专门的文物局,修建博物馆,整理规划各省文物,而为了拿回大英博物馆中的汉代櫑具剑,我国多次派专人前往英国协商,却屡遭拒绝。
英国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其在年占有的殖民地,比英国本土面积大倍。
在这么多的殖民地和接连不断的扩张战争中,来自英国的商人和军队,大肆搜刮全球各地的金银财宝,随后带回国内。
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大英博物馆,由于“空间有限”,其万件藏品中,竟然还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
而英国之所以拒不归还汉代櫑具剑,一是知道其价值特殊,二是其霸权思维浸入骨髓,不愿承认自己是掠夺者!
世界四大博物馆,除了大英博物馆之外,还有法国的卢浮宫、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以及俄罗斯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由于得天独厚的历史优势,我国的故宫博物馆比起前四位也毫不逊色,而之所以故宫不在世界级的博物馆排行之内,是因为故宫只展览我们本国的文物!
大英博物馆中收藏了超过件中国文物,其中日常陈列的只有余件,其余的藏品都被封锁在了更高规格的巨型保险仓库中,就连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首的女史箴图画卷,都被锁在了大英博物馆。
这幅距今一千五百多年的蚕丝画卷,是历朝历代皇帝最珍视的藏品,每传一代便会盖上专属的皇帝印玺,光是清乾隆皇帝,就盖了37个印章!而这幅画卷,虽然逃过了战火的摧残,却在某些英国学者的建议下,利用日本传统屏风修复手段,生生割裂成了四份!
如今,大英博物馆只会在每年固定的八个星期内,展出这幅女史箴图,即便是英国本土的学者想参观临摹,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对于国家层面要求其归还,更是丝毫不予理睬!
上世纪末期,文物拍卖混乱,有人卖家为了将文物拍出高价,还会特意标明“出自中国圆明园”,可随着我国实力的增长,“侵略文化”被全世界所唾弃,收藏家们便开始有意识的抹去文物来源地。
要让流失在国外的文物回归祖国,其中的困难是双重的。
从国际律法的角度看,想要将近代中国被掠夺的文物追索回来,并没有明确的国际条约依据;而从道义的角度,西方殖民国家并不认为近代对中国的掠夺是有违道义的。
发起文物追讨工作,并非凭空一句话。
单就汉代櫑具剑来说,由于其价值特殊,英方要求中国特供的证据不仅仅包括证明此物归属我国、证明此物何时流失,还要证明此物何时、被何人带走、物品出境时的状况等等细节。
历史久远,要搜集到这些证据无疑是故意刁难,而汉代櫑具剑本身就是我国的文物,如果花高价购买,岂非是将他人不正当地掠夺行为,间接变成了合法行为,因此文物的追回,任重道远,非一日之功。
结语
年4月,人民海军对部队中13位舰长进行了授剑仪式,名为“深蓝之剑”的“汉八方”宝剑,引起了网友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376.html